米糠油事件是由什么引起的(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介绍)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きたきゅうしゅう)爱知县(あいちけん)等地突发大规模中毒现象,但并未引起人们关注。经调查后,初步认定与饲料中毒有关。但是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没有人去探究中毒的源头。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八)日本米糠油事件

日本米糠油事件事发区域

同年6月,福岛县有4个家庭患者的皮肤呈痤疮样皮疹状,不久就指甲发黑,皮肤也开始大面积地黑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很严重。

9月,医院接诊了相同病症的病人325例。紧接着,日本其他地区也开始出现相同病症的病人,而此时相关部门才将该病作为了流行病开展调查。他们发现,该病呈现出明显“家庭聚集”特征,一般都是一家人同时患上该病。病患逐年增加,截至1978年12月,日本政府正式承认的患者已达1684人。然而,实际受害者高达1.4万人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八)日本米糠油事件

患者症状

一、1968年7月,对患者共同食用的食油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所有患者使用的食用米糠油均系Kamei仓库公司(“K仓库”)制油部出厂的产品。食用该产品的266人中有170人患病,致病原因是米糠油中含有多氯联苯(PCBs)

Tips:多氯联苯(PCBs),是联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氯原子所取代而形成的一类氯化物,如三氯联苯、四氯联苯等。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八)日本米糠油事件

多氯联苯(PCBs)结构式

在患者分泌物、指甲、毛发及皮下脂肪等样品中都有发现,来自用作热载体的KC-400

Tips:各国工业用PCBs的商品名称

日本称为Kane Chlor(KC),美国称为Aroclor(AR),德国称为Clophen,法国称为Phenochlor,苏联称为Sovols等,各种产品又按所含氯原子数分别加以标号。上述KC-400即为四氯联苯的日本称法。

二、跟踪调查发现,“K仓库”在生产米糠油时,要把混合油从米糠中分解出来就需要添加异丙醇,由于混合油中会含有很大的臭味,为了保持芳香的油脂味,就需要对它进行“脱臭”处理。脱臭过程,必须在180℃的高温条件进行,就把PCBs作导热油。然而,PCBs从破裂的管道渗入到了正在加工的米糠油中,最终造成严重的污染。加工过程中分解出的油渣(又称“黑油”,被作为家禽饲料售出,也造成大量家禽死亡。

起初,“K仓库”称,PCBs是一种新型化学物质,企业对其毒害性“完全未知”且“无法预见”,因此,不负有安全责任。但司法判决坚持,“K仓库”将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品加入食用油都是不被允许的,这与是否知晓或预见化学品的毒性无关。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八)日本米糠油事件

日本民众游行抗议

三、PCBs由于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燃烧,在工业上用作热载体、绝缘油和润滑油等。同时,极难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并且极难分解,会积蓄在肝脏等多脂组织中,引发“慢性中毒”。患者初期症状为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疹,后期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等,以至死亡。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八)日本米糠油事件

患者症状

在米糠油生产过程中,混入的PCB遇热会生成毒性更强的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这对食用者造成了更致命的危害。

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八)日本米糠油事件

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结构式

事件的真相爆出后,立刻在日本引起了极大反响。相关部门开始对食品安全进行严格把控,甚至还废弃了使用多年的多氯联苯加热器,以消除事故隐患。

从1994年开始,明显监测到环境中的PCBs开始污染生态系统。据报道,从北极的海豹、加拉帕戈斯的黄肌鲔,到南极的海鸟蛋,以及从日本、美国、瑞典等国人的乳中都能检出PCBs,污染的严重程度远远地超出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k0kaujt7@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