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格式范文(古人写信有哪些规矩)

写信对于我们而言,即熟悉又遥远,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相信很多人不再使用这一原始的通信手段了。在古代,写信可是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不过,古人写信规矩多,信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沟通,而且还处处透着一个“礼”字呢。

古人写信有哪些规矩?称呼、格式丝毫马虎不得

书信往来,如何称呼事关礼仪

书信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就用竹简、木牍、帛等做书写材料。书信往来虽然人不见面,但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一尺大小的书信上,通过文字表达及书写规格等形式,将见面交谈时应有的礼节跃然其上的。

书信的开头即所谓的起首语是多种多样的,较为常见的是先称呼对方,有的顺便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自己与收信人的关系性称谓。比如司马迁与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起首便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职务自称,“牛马走”是他的自谦之称。少卿是收信人任安的字,足下是对任安的尊称。这种起首语在历代的书信中都可见到。唐韩愈《答李翊书》开头“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再如清代桐城派文学家姚鼐给吏部尚书朱珪的信,开头是“正月廿二日,姚鼐谨再拜奉书盘陀先生尚书阁下”,盘陀是朱珪的号——盘陀居士的简称。还有,儿子给父亲去信,起首常写的是“男某白拜谨禀父亲大人膝下”等,也是这种形式。

古人写信有哪些规矩?称呼、格式丝毫马虎不得

起首语中对对方的尊称,远比口语丰富,如类似于阁下、执事、台下的尊称就有:用于尊长的,有尊前、侍前、侍下、侍右、座下、座前、门下、台前等;给文人写信,常称为著席、撰席、史席;致书于老师,称函丈、侍侧、帐下等;给官长去信,称钧座;致书于妇女,用粧次、粧待、粧阁、懿前等。

再如朋友之间,除了称“某某仁兄足下”外,还常常用“某某仁兄青睐”,青睐本是被人特别看重的意思,书信里引申为知己、知心之人。同窗学友还常称“砚兄”,意为使用同一砚台的亲密无间的学兄。

起首语中“谨禀”、“奉书”等语又叫“启禀语”,若使用这种启禀语,还要根据对方的关系而确定用词,以体现礼节上的分寸和程度。如对尊长是用“敬禀”、“谨禀”、“上书”、“书呈”、“上启”等词,对平辈用“敬启”、“敬书”、“书申”等词,不用“禀”字。

如果对卑幼就较为随便了,一般用“字付”、“字与”、“书寄”等,而不用敬、恭等字,对卑幼使用不合礼数的过分的敬词,反而会使对方难于接受,显得不自然。

古人写信有哪些规矩?称呼、格式丝毫马虎不得

书信正文格式要充分体现礼数

正文中的措辞,也处处要体现对对方的礼敬,如“问别语”,基本意思是分别了一段时间,很是想念,在书信中则有诸多不同的礼貌用语。

如用于老师的,有“拜违矩悔”、“阻拜函丈,无时或释”等,意思是拜别了您以后,未能得到您的教诲。用于平辈的,有“揖别丰神,时萦离绪”,意为拜别之后没有见面,离别后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

再如回信时写道对方来信的词语,用于平辈的,有“承赐琅函”、“接领云笺”、“敬披翰简”等。用于尊长的,有“恭披翰示”、“捧诵云笺”等。承赐,是承蒙您赐书之意,敬披、恭披是恭敬地披阅。琅函、华笺、华翰等是对对方来信的美称,含敬重之意。而谕、示等,是用于称尊长的来信,视尊长的信为庄重的谕令和指示。

信文中对对方的称谓,及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动作的用词,除在词意上表达礼敬外,还要以该词所摆的位置格式来表示,显示出该词高于一般词语的突出地位。为此,古人发明了一种“抬头”和“空格”的办法。

古人写信有哪些规矩?称呼、格式丝毫马虎不得

抬头,是遇到尊称之词及其动作、相关事物之词,要另起一行抬写。抬写也有不同,有平抬、单抬、双抬之分。抬得越高,敬重的程度也就越重,什么样的词用怎样的抬法,也有讲究。清代有一部专讲写信的书叫《通问便集》,里面就有很详细的记载:

“凡遇本人称为大人、大老爷、先生、太翁、老伯、大兄、大侄字样,则用双抬。遇本人之祖父母、父母称谓,则用三抬,若遇‘国朝’字样用三抬,则于其祖父母称谓用双抬。”

信文中词语的抬写原则,以三抬为最高,用于该段文字中最敬重的称谓词,稍次者用双抬,以下按礼敬程度递减。而被尊称之人的动作用次,又比其称谓少一格,如给父亲去信,“父亲大人”一词双抬,提到祖父,“祖父大人”一词三抬。而父亲动作之词语,如“查收”一词,父亲相关事物如祝父亲身体安康的“恭请金安”一词,则用单抬。

“空格”,是不抬头,而将应抬头的词语空过一格或几格再写,应三抬的空三格,应双抬的空两格,这种方式在礼敬的意义上与抬头基本相同。当然,有的时候抬头与空格往往并用。

古人写信有哪些规矩?称呼、格式丝毫马虎不得

书信末尾也要以文字形式表示行礼

对于不同关系的人行什么样的礼、怎样行礼,书信上的用词不仅丰富,而且区分很细。用于平辈的,通常是“顿首”或“再拜”;用于至亲长辈如祖父母、父母、岳父母等,用“百拜”或“顿首百拜”;用于卑幼,若表示敬重,用“拜手”。

如果写信之人刚好是居父母之丧期,对收信人则用“稽首”,居丧之人署名之前加个“制”字,制在古代表示守制服孝。

当然,书信中同样也重视避讳之礼。对方及其祖、父的名字的字词,便应避讳。事关丧事的信忌更多,给有丧事的人去慰问信叫唁唁,对对方亲属的“死”字要避讳,用具有敬意而又文雅的词代称,如“仙逝、”鹤驾仙游“等。

在信封的使用上,礼俗也有讲究。清代时的信封叫书套,中间粘一红签即一长条红纸,红签必须在信封的顶头往下粘,上边不能留一点白边,上边的字也要顶头写,忌空头,最下边一字要落在最底,忌吊脚。如果是唁信,则忌用红签,信封背面也不盖寄信人的红色图章。

古人写信有哪些规矩?称呼、格式丝毫马虎不得

古代的书信,其用词、格式等,无不关乎礼节,讲究颇多,尤其是引用套语,须极小心,否则便会出现张冠李戴,贻笑大方。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但对古代书信在礼仪方面的讲究,我们也是应该有所了解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k0kaujt7@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