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客失败原因和建议(顺丰的嘿客概念为什么没做起来呢)

社区商务,移动互联网时代,用距离上的近来对抗物流上的快。

从5公里商圈,到1公里社区,到100米小区,再到零距离的家庭。

核心是离消费者的距离越少,越能对抗移动互联网的快。

物业服务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个社区商务的商机,各大地产商也在纷纷布局。

比如万科,通过自建自营的方式,将菜场、超市、银行、食堂和药店五位一体建设社区商务的系统模式;

花样年(彩生活)则是将社区打造成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发布小区周边各种商务服务信息,实现单个家庭的一站式消费。

线下要死守最后一公里,就要提供更好的客户的体验。

我家附近不到一公里有一个超市发。超市发联合小e到家,更好地提高了超市的体验。

1, 去超市买东西的话可以扫码结账,不需要排队。

2,买完后货物可以自己带回家,或选择物流送回家。

3, 你在上班的时候晚上要做菜,可以在app里面下单支付,在线上的超市发选好东西,然后设定送达时间,比如说,六点,或者七点,甚至八点半以后。

因为是在一公里范围内,所以,当天肯定是能送到,这是天猫,还有一号点店做不到的。

在社区开便利店,应该是个很好的生意。当然前提是要有很好的客户体验度,而且,要增加客户的粘性,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具体可以通过微信,或者业主群经营。

第一,可以提供送货上门。因为都在一个小区里面,比如哪个业主要买什么东西,可以送到家。

第二,利用在同一个小区,可以建立比较牢固的熟人信用。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东西,比如说高档红酒、进口零食、日韩化妆品等。这些东西可以根据需求来下单。

玩好最后一公里---顺丰的嘿客概念很好,为什么没做起来呢?

利用好的服务留住客户,利用高附加值的商品赚取利润。

如果能建立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号,更加为自己的信誉加分!我觉得离消费者越近就越具备商业竞争优势这一点,应该做一个分类,因为不是所有的东西离家越进就越有竞争,

比如,我们不会为买一张床,就直接跑到楼下的小店里买,也不会为买一个包子,就非要跑到沃尔玛去买。

离家近的商家一定是卖一个家庭或人的所需便捷性的日常用品上更赚钱,而离家选的商家一定是卖一个家庭或人的所需的整体解决方案类产品更赚钱,而线上的是解决不需要那么急迫的商品更赚钱,

所以距离的远近和卖的商品种类间应该有个关系。

谈到目前的趋势就是智能家电,加上大数据的帮助,可以让智能家电帮助自己自动就完成很多事情,越来越便捷。

脑子中闪过一个画面,中午刚好约了朋友去家里吃饭,一个信息就被手机直接传输给了冰箱,冰箱就根据自己储存的食物给出一个食谱清单,反馈到手机上,自己根据这个菜单进行调整,增减菜单,返给冰箱,冰箱根据这个食材清单,自动生成缺的食材,发往社区菜场,菜场配好食材后进行初步加工,

在自己下班的时间,配送小哥送达到家,并附上一个烹饪步骤,自己回家后,简单烹饪,一桌菜就上桌了,门铃刚好想起,朋友进家,就可以上桌开吃啦。

突然想起每所高校附近都会有一个传说中的“堕落一条街”,当然是以各种物美价廉的食物为主,也能够涵盖大学生的大部分生活需求。

在电商和外卖日益火爆的今天,也依旧没有消亡。当然,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近,绝对就在学校周边一公里以内,甚至就是100米以内。

玩好最后一公里---顺丰的嘿客概念很好,为什么没做起来呢?

感觉目前绝大多数物业服务都还停留在收取物业费这种初级阶段。

如果每个小区都有一个只服务于本小区的服务网站,那就有太多可以做的事了。

首先可以搜集附近一公里范围内的餐饮行业,外卖解决了;可以提前一天接受小区住户的生鲜采购订单,帮助他们跑菜场,餐桌解决了;

可以搜集附近商场的打折信息和促销活动、近期热映的电影及周边影院的场次安排等……总之业主只需要通过这一个网站或者APP,就可以享受到专属这个小区的定制服务。

这样的物业服务才会摆脱传统的那几百块物业费而迸发新的生命力!

顺丰的嘿客概念很好,为什么没做起来呢?

我觉得主要不是战略问题,而是战术执行有问题。

首先“嘿客”这个名字就有问题,太酷了,不亲民,人们都不知道它是干嘛的,黑色的店面风格也给人神秘感,不敢走进去,似乎是想定位高端人群,这个定位也有问题。

然后是摊子一下子铺的太快,没有试验。

又没有实体零售经验和人才储备,造成各种管理问题,又没什么营销宣传支持,等等。

做线下一定要耐得住,先摸索,做好品质,解决效率问题,再图扩张。

玩好最后一公里---顺丰的嘿客概念很好,为什么没做起来呢?

一个朋友模仿日本的便利店做法,做了线上便利店,

他发现效果还不错,用户数量也积累了不少,所以就开始开线下直营店,而且也是选择在社区,刚开始生意还不错,所以他就选择继续扩大规模,在我们那个小城市的几个区都开了社区直营店,顾客通过网上下订单,他负责送货上门(一般是三公里以内送货,物流人员都是他自己雇的)。

那段时间也是O2O的概念最火爆的时间,外行看来,应该是挺不错的一个项目,可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他负债一百多万卖掉所有店子躲债去了。

后来我问他原因是什么,他说还是步子迈得太大,线下店最关键的是成本控制,在他的线上平台做的并不太好,品牌也没有做起来的情况下就做多个实体店,收益根本覆盖不了成本,最终失败收场。

玩好最后一公里---顺丰的嘿客概念很好,为什么没做起来呢?

一直很看好“社区商务”,综合以下几个观点:

1.“覆盖半径”是所有传统渠道需要考虑的问题,社区商务的“半径”最小,而这个“小”为服务提供不可替代的优势。

2.“社交需求”,社区商务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交体验”。我和小区的很多老板都比较熟悉,也乐意去照顾他们的生意。甚至聊聊天。

3.经营灵活性。“商圈”是“集团军”的玩法,“社区商务”也有很多“游击队”的玩法。接地气,根置于广大人民群众。

我又重新审视了一下我居住的社区。

门口刚开了一家汽车保养店,不再是单一的洗车服务。也有自助洗车平台。便利店有统一银座在运营。而且公共服务有水、电、暖,煤、都在小区有服务站。派出所有社区警务室,还有交警大队开在社区的服务中心,汽车违章处理换证等都可办理。

周六日不休,晚上上班。我们还有特有的社区居委会,也比较复责,定期对社区里的商家进行管理,也搞各种活动。物业解决不了的,它来解决。也有物业电瓶车服务。

社区服务在升级,家门口成了不可忽视的一环。我说我怎么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也就我家娃不在小区里的学校上学,不然我连小区都不用出。基本生活都搞定。

玩好最后一公里---顺丰的嘿客概念很好,为什么没做起来呢?

电信也在做社区商务的部署,比如我们小区门口的翼社区,他们类似于便利店,但也提供免费快递收发服务,双11的时候,物流送到我们小区的包裹,全部放在他们那里,直接带来了人流的大爆发。

但是翼社区如何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社区商务,还需要重新考量。如果是我经营,我会以收快递人员为契机,每人发放一张卡片,告知翼社区可以提供的服务,

如果注册成为微信会员,还可以及时收到快件收发的情况,可以定期参加一些免费领取或者适用商品的活动,同时可以收到促销信息,

同时,我会提升自己的产品,让产品更加便宜优质,让客户形成消费粘性,以不断的吸引客户。

所谓线下变为线上,也是缩短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可以迅速的从消费者那里获得市场,并因为距离近而产生及时正面的反馈,从而利于产品与服务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

“新零售”的概念业务已然风口浪尖,部分传统零售商超开始攻占社区商务。

盒马鲜生,永辉会员店,easy家乐福,类似全家的便利店一一列举,社区100米已经闻到一股火药味儿。

天猫超市,1号店,京东生鲜再快也无法抢占社区100的服务。最近我们公司收购了一家传统连锁进口商超,结合原线上业务打通,给予LBS定位覆盖社区人群,大数据下和海量sku商品库,实现千人千面,满足不同客户需求,这样的新零售业态才真正好玩,这也是大资本的游戏。

将隐藏的消费潜力充分挖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k0kaujt7@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