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成立8年市值有多少?
深圳10月31日消息,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挂牌上市以来,创业板上市公司8年间增至690家,总市值达5.5万亿元。
自2009年成立以来,创业板发展迅速。深交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27日,创业板共有690家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量的20%,总市值5.5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9.5%。创业板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板公司正不断释放创新动能,有力促进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创业板公司平均收入规模由2009年的3.05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2.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平均净利润由2009年的0.58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截至今年10月27日,共有63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资格,600家拥有核心专利技术,252家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此外,创业板企业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扶贫作用,大力支持中西部和县乡级企业发展。目前,创业板地处县、乡级区域的公司有91家,地处中西部省区的创业板公司有139家,均成为当地的支柱企业。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深交所将加快推进创业板改革,优化创业板定位和制度安排,提高创业板对早期科技企业的支持能力;努力打造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加快建设融资功能完善、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资本市场,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创业公司如何估值 — 度量公司潜力的方法
转载请参见文章末尾处的要求。你会如何度量一个公司的价值?更进一步说,如果这个公司是你在一个月之前创立的 — 你如何判断初创公司的价值?在你为公司筹集资金的时候,这就是你会问自己的问题。让我们从基础的东西看起。估值也就是公司的价值。有一些人就是靠预测价值谋生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你是对某些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进行估值,所以合理的假设和基于经验的猜测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创业公司的估值很重要?估值对创业者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他们在换取投资时需要交给投资者的股权。在早期阶段公司的价值接近于零,但估值要高出不少。为什么呢?比方说,你正在寻找在10万美元左右的种子投资,换取您公司的10%左右的股权。这是典型的交易。那么,你的投资前估值将是100万美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公司现在价值100万美元。你很可能卖不出这个金额。在早期阶段的估值更多看重的是增长潜力而不是现值。 在早期如何计算你公司的估值?先搞清楚你需要多少钱才能成长到业务呈现显著增长的阶段,从而可以开始下一轮融资。比方说,这个数字是10万美元,可以让你持续18个月。投资者一般不太会想压低这个金额。为什么呢?因为你表明了这是你成长到下一阶段需要的最低金额。如果你拿不到这笔钱,你的业务就不会增长 – 这不符合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我们可以说,投资金额就是这样了。现在,我们需要弄清楚要给投资者多少股权。它无论如何不可能超过50%,因为这将使你,也就是创始人,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同样,它也不能是40%,因为这样留给下一轮投资者的空间就很小了。如果你得到一大笔种子资金,30%将是合理的。可在咱们讨论的这个情况下,你要的不过是10万美元的相对小额投资。所以,你可能会给出5-20%的股权,具体比例取决于你的估值。正如你看到的,10万美元投资定了。 5%-20%的股权也已经谈妥。这就确定了投资前估值是介于50万美元(如果用20%股权交换10万美元投资)和200万美元(如果用5%股权交换10万美元投资)之间。具体会落在这个范围的哪个数上呢? 1.这将取决于其他投资者如何看待同类公司的价值。 2.取决于你能让投资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你真的会快速增长。 如何确定估值?种子阶段早期的估值通常被描述为“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可这样说对理解估值没什么帮助。还是让我们使它更像一门科学吧。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估值。牵引力(译者注:行话叫Traction,这个词翻译成牵引力完全驴唇不对马嘴,像是颈椎接受某种治疗似的。可是暂时咱也没有更好的译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就连老外也解释不好这个词,比如,在这篇好文《Traction到底是他妈的什么意思?》里也颇解释了一番。总之,它的意思就是创业公司现在进展的情况,比如有多少用户,有多少收入,有哪些名人在帮你忽悠,诸如此类)。所有可以向投资者展示的东西中,牵引力是对他们最有说服力的。公司存在的重点是获得用户,如果投资者看到你已经有用户 ,那么牵引力的证据就很充分了。那么,有多少用户?如果所有其他的事情都对你不利,但你有10万用户,那么你就有一个很好的融资100万美元的机会(假设你在6-8个月内就吸引到了这么多用户)。你吸引用户的速度越快,他们的价值就越大。声誉。有一种声誉是类似于杰夫·贝索斯(译者注:亚马逊CEO)的人们才能拥有的,不管他的下一个点子是什么都能确保很高的估值。有以往的成功创业经历的创业者也往往会获得更高的估值。但有些人既没有牵引力也没有显著的成功历史,照样获得了投资。有两个例子浮现在我脑海中。 Instagram的创始人Kevin Systrom,凭着当时还叫Brnb的产品原型就在种子阶段获得额度为50万美元的第一笔投资。Kevin在谷歌工作了两年,但除此之外,他并无重大的创业成功经历。 Pinterest的创始人Ben Silbermann有着同样的故事。在他们的案例中,他们各自的风险投资家说,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投资。虽然它作为方法用处不大,但如果你能学会如何展现自己善于成事的形象,缺乏牵引力和声誉就不会妨碍你在较高的估值下融资。收入。收入对于B2B的创业公司比对消费类创业公司更重要。有收入使公司的估值更为容易。对于消费类创业公司来说,有营业收入可能反而会降低估值,即使是暂时的。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在向用户收费,你就会增长得更慢。增长缓慢意味着在更长的期间里融资更少。估值会更低。这似乎与直觉不符,因为收入的存在意味着创业公司离真正赚钱更近了。但创业公司的核心不仅仅是赚钱,而是在赚钱的同时快速增长。如果增长不够快,那么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传统的商业模式。最后两个要点不会直接让你获得高的估值,但他们会有帮助。分销渠道:即使你的产品可能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你也可能已经有一个分销渠道。例如,您可能已经在一个社区做过门到门的地毯销售业务,该社区的几乎每位住户都在风险投资公司上班。现在,你已经有一个针对风险投资从业者的分销渠道了。或者您可能建了一个猫咪照片的Facebook页面,获得了1200万个“赞”,现在这个页面可能成为你的猫粮产品分销渠道。行业的热度。投资者都是跟风的。对于热门的东西,他们会愿意支付一些溢价。 你需要高估值吗?不一定。当你在种子这一轮得到一个高估值,下一轮你就需要更高的估值。这意味着你在两轮之间需要增长非常多。一个经验总结是,在18个月内你需要证明你的业务规模增长了十倍。如果你做不到,你要么接受通常是很不利的条款来进行一次低估值融资,还得寄希望于有人愿意往一个缓慢增长的业务里扔更多的钱;要么就等着耗尽现金后关门大吉。融资策略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其一是,要么做大要么关张。尽可能以最高的估值拿到尽可能多的资金,然后把钱快速花掉以获得最快的增长。如果你成功实现了高增长,你在下一轮会得到一个高得多的估值,高到能吸收掉你的种子轮的所有成本。具体说,如果增长较慢的创业公司将被稀释55%股权,增长较快的创业公司则只会被摊薄30%。这样,你等于把自己在种子轮交换出去的的25%股权给挣回来了。基本上,你等于得到了免费的资金和免费的投资咨询。其二是,根据进展情况融资。只在绝对需要的时候融资。尽可能少花钱。瞄准一个稳定的增长率。让创业公司稳步增长没有错,稳步提高估值也没有错。虽然这种方式可能不会让你成为新闻人物,但你会在下一轮融资成功。2. A轮融资这里的主要度量是增长。你在过去的18个月内增长了多少?增长意味着牵引力。它也可能意味着收入。通常情况下,如果用户群不增长,收入也不会增长(因为在你达到极限之前,你只能向你现有的客户收这么多钱)。投资者在此阶段使用乘数方法确定估值,也叫可比方法,该方法Fred Wilson曾经阐述过。这个意思是,总有一些公司和你的公司足够相似。因为在这个阶段你已经有收入,想确定你的估值,我们只需要确定估值是收入的多少倍 – 或者换句话说,乘数是多少。该乘数可以从这些类似公司得到。一旦我们得到了乘数,我们就拿它来乘以你的收入,从而产生你的估值。投资者角度当你把你的所有牌放在桌面上的时候,重要的是要了解投资者是怎么想的。首先他们会考虑的是退出机制 – 几年之后这家公司能卖多少钱。我说卖,因为IPO是非常罕见的,几乎不可能预测哪些公司会走到这一步。让我们非常乐观地说,投资者认为,像Instagram那样,你的公司将能卖到10亿美元。 (这只是一个例子,所以不要纠结于它如何不现实,这仍然是可能的。)接下来,他们会考虑一共要花掉多少钱,才能让你的公司成长为到有人愿意花10亿美元买下的程度。在Instagram的例子里,他们一共获得了5600万的投资。这有助于我们弄清楚最后投资者能赚到多少钱。 $10亿 – $5600万 = 9.4亿美元。这就是该公司创造的价值。让我们假设,如果有任何债务,他们都已经被扣除,运营成本也已经刨除出去了。所以在Facebook买下Instagram的那天,所有参与Instagram创业过程的人们一起赚到了9.4亿美元。接下来,投资者将弄清楚她在其中占到的比例。如果她在种子阶段投资了Instagram,比方说20%。 (这里的一块复杂的是,她可能得到优先股,这意味着她可以在其他人之前优先变现,此外,还有可能一部分投资是可转换债权,这给了她在以后以预设价格购买股权的期权,这叫做“封顶”)。基本上,所有这些都只是反稀释的措施。那些早期的投资者不希望被后进来的买下公司33%股份的VC稀释太多的股权。就是这样。假设到最后,如《创业基金是如何运作的》一书中提到的,天使投资人的股权被稀释到4%。 9.4亿美元的4%是3760万美元。说起来,这是我们最好的情况。3760万美元是投资者确定她能从你的创业公司赚到钱的最大值了。所以,如果你用4%的股权交换了300万美元投资 – 这会给投资者带来10倍的回报,他们可以赚到十倍投入的钱。现在我们来说说。顶级VC投资的创业公司中,大约只有三分之一能产生这样的回报率。估值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考虑两个场景: Dropbox vs InstagramDropbox和Instagram一开始都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他们也都曾经价值超过10亿美元。但是他们从非常不同的估值开始:Drew Houston找了Y-Combinator,在那里他用Dropbox 5%的股权换取了约2万美元的投资。估值是40万美元(投资前)。Kevin Systrom找了基线风险投资公司,并用Brbn(Instagram的前身)20%的股权获得50万美元投资。估价是250万美元。为什么两者估值如此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回过头来看,起初的估值是否重要呢?其他影响估值的因素期权池。期权池只不过是为未来的员工预留的股票。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投资者和你都希望能确保有足够的好处吸引高手到你的创业公司来工作。但是预留出多少呢?通常情况下,期权池比例是在10-20%之间的某个数字。期权池越大,你的创业公司估值越低。为什么呢?因为期权池是你未来的员工的价值,是你现在还没有的东西。这些期权被设置为暂时不授予任何人。因为它们被从公司划出去了,期权池的价值基本会被从估值中扣除。看看这个帐是怎么算的。比方说,您的投资前估值为400万美元。现在来了100万美元的新投资。投资后的估值现在是500万美元。 VC给了你一个“条款表” – 这仅仅是一个合同,包含了给你投资的条件,这些你也可以谈判。条款表上说,VC要求在投资前估值中扣除完全稀释后的15%作为期权池。这里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拿出500万美元(投资后估值)的15%,即75万美元,并把它从投资前估值中扣除(400万美元减去75万美元)。所以,现在公司真正的估值仅为325万美元。]
37岁创业,42岁身价百亿,从首富到破产,仅8年时间
在商界变迁史上,登上过中国首富之位的人不在少数,有人依旧活跃,而有人已经黯淡。施正荣,一位聚集万千荣耀于一身的人,他成功很快,失败也很快,最辉煌的时候,他是中国首富,而最失意的时候,他企业破产,身价归零。
2005年,是施正荣迎来了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他一手创办的无锡尚德成功上市了,在那一年,施正荣也成为了新一任大陆首富,身价达到了23.13亿美元,合计人民币约186亿元。从此之后,施正荣的成功事迹被大肆报道,甚至被外媒追捧为“拯救地球50人”。
然而,2013年3月20日,也是施正荣无法忘记的一天,因为那一天,尚德被法院正式裁定为实施破产重整,企业败局已定,施正荣也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从大起到大落,短短8年的时间,施正荣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施正荣能够成功,得益于他掌握了一项先进技术,就是太阳能电池技术。早年,施正荣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施正荣的国籍也改为澳大利亚了,不过,在2000年,37岁的施正荣带着技术和40万美元的薪水,回到了国内,开始了创业。在各方的支持下,成功创办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2002年,企业正式投入生产,可是,一开始并没有那么美好,生产出的产品卖不出去。可以说,在一开始,作为海归博士的施正荣,在国内的发展还是顺风顺水的,所以,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中,取得成功。
在几经尝试之后,施正荣找出了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很快,产品也卖出去了,也逐渐有了效益。2004年,尚德产值翻了十倍,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逐渐在行业内小有名气,而且,当 时尚 德在业内,应该算是一枝独秀。
那时候,能够掌握先进光伏技术的人并不是很多,市场还处于空白期,再加上,尚德获得了多方的支持,成功来的很快。在创业5年之后,尚德就上市了,并且还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三强,那时候,42岁的施正荣是一个耀眼的明星。
在成为首富之后,坊间曾传闻,施正荣直言“自己以后不会再想着赚钱,而只花钱”。在有了财富之后,施正荣的生活也变得很奢侈,他出手阔绰的买下豪车,去国外参加活动,也是直接包下飞机。
这一切看起来也很符合富豪的派头,而在成功之后,令施正荣没有想到的是,危机很快也来了。每个行业在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定瓶颈期,在一开始,尚德也确实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可是,在成功之后,尚德并没有趁势继续发展,而是脚步放缓了。
随后,被后来者居上,行业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同行,很快超越了尚德。而已经失去优势的尚德,想要继续保住之前的行业地位,也是难上加难了,最终走上了破产这条路,而施正荣也从高处跌落了。
施正荣在短时间中,创造了巨额的财富神话,但是又以几乎同样的速度跌至谷底,财富来的快,去的也快。而施正荣也并未被彻底打败,时隔六年,施正荣再次登上胡润百富榜,身价为25亿。
这样的身价,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高不可攀了,不过,和施正荣巅峰时期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创业公司融资时如何估值?
早期融资如何估值?
引导语:项目估值是项目投资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估值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如何合适的估值,尤其是首轮融资的时候?
自己到底值多少钱,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最基础的事。有些创始人聊到最后就是说不出来他们具体的融资金额,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团队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商业逻辑。所以说,在融资过程中,估值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轮融资,估值不妨稍低点
我复盘了一下我们过去两三年投的项目,凡是安全性比较高的,都是过去投的比较便宜的项目。现在算是一个融资的冬天,融资很难,有的企业因为以前烧了很多钱,加之后续融资难度大,所以就很容易倒掉。总的来说,第一轮融资这个阶段,我们觉得比较安全的,整体估值一般在1500万以下。
问:稍低的估值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第一,你的后续融资会很容易。
比如第一轮估值是1500万,你稍微做一点成绩,就能用三五千万的估值去融下一轮,下一轮进来的人不会有什么心理障碍。
前些天我跟我们投的一家企业的CEO聊下一轮融资节奏的问题。本来,他下一轮的融资是要按照两个亿的估值去融的。他们很兴奋,觉得按两个亿的估值,可以融到一笔比较大的钱。但其实不然,这个数字对项目方(创业者)来讲,是个特别大的压力。我讲一个真实案例,我们投的一个项目,是一家知名机构接的A轮。我们投的时候比较便宜,估值不到两千万。后来者是按1个亿的估值投进来的,投后估值2个亿,投了2000万。这个项目,从开始接触这家知名机构,到所有的法律条款的最后交割,整整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到最后那一个月的时候,项目方接近崩溃,因为他的账上已经没有钱了。起初,他认为出资应该很快啊,你大机构两三个月还搞不定吗?不幸的是,确实搞不定。
只要项目融资额在1000万以上,或者1500万以上,第一,下决策就很难;第二,这个阶段一般都是大机构,大机构的流程会特别漫长,因为他内部要层层过会。而且,通常情况下,大机构的法务又是外包的,外包的法律公司为了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就会一遍遍去跟你梳理公司的架构等等。这个阶段,投资机构是不会介入的,他觉得他们已经有了投资意向,接下来你就需要去跟法务确定具体的事情。等项目方跟法务过完所有的具体细节,再讲打款的事情。但是在法务这个阶段,可能会耽误你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法务一定是会跟项目方严肃认真、反复地去谈所有的细节,项目方又很难越过法务,直接去跟投资人提“跟法务谈细节的时候,能否同时把款打了”的要求。投资机构合伙人是一定不会给你开这个绿灯的,因为他也怕会出什么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后续融资就会很繁琐,资金到位时间会很长,因此会出现项目方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第二,如果项目的估值便宜,那么对投资人来说,一开始占的权益会比较多,这样后期很容易变现退出。
比如,我在2014年投游戏项目,通常投两三百万,我就会占到20%甚至30%的股份。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有利。因为,他的初始估值只有一千万,到了2015年的时候,随便一个游戏项目出来,就可以要三千万的估值。在这种情况下,要融两三千万的话,一个有成品的团队肯定要比只有一个计划书要容易得多,而且投资机构也更容易下决策。如果投资人占有足够多股份,那就可以通过卖一些老股或其他方式,来保障我们的权益。
我们也遇到过其他的情况。
比如一个做技术研发的初创项目,第一轮融资,一千万的估值,我们投200万占他们20%的股份。但是在下一轮的时候,由于很多投资人来找,创始人开始自我膨胀,觉得他的项目应该很值钱。那时,我们就建议他以五六千万的估值,先融到钱再说。但是他最后选了一个给他估值最高的公司,那个公司其实并不是很懂这个行业,但是的确很有钱。而创始人又只想融1000万,他就跟这个公司说,我要按投后估值2亿来融这个钱,1000万你只能占我5%的股权。在2014年底2015年初的时候那个市场很热,所以那家公司就按这样的估值投了。
最近那个创始人又找我们聊了一次,说想要召集所有的投资人来开一个会,因为他们前一轮的估值太高——2亿。现在想再融,他就至少要以2.5亿或者3亿去融,就算是占5%的股份,也要投1500万,但是投资人又觉得投这么多,话语权特别小,所以都不愿意按这个估值来,所以现在项目方就卡在2个亿这个悬崖上了。他就问我们所有的投资人,他现在能不能按照1个亿或者1.5个亿的估值来融这一轮?如此一来就产生一个大问题,所有以前进去的人都不愿意调估值,甚至于他还会触发一些其他的条款。
因为所有的条款里面都会约定,你下一轮的融资估值不得低于这一轮的融资估值,否则,投资人会按照下一轮的估值重新计算占股比例。比如上一轮你是按2亿投的,下一轮估值变成了1.5亿,那么我就要把我之前投的钱,按照1.5个亿的估值重新调整,要多占你的股份,这个是所有的保护性条款里面都有的。
而且这还涉及到一个信心的问题,因为所有的投资机构在下一轮投进来之前,他都要去做尽职调查,你把你之前的投资协议给投资机构看,结果对方发现项目上一轮是按估值2亿投的,这一轮为什么要给我报一个亿或者1.5个亿啊?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你做得不够好,所以现在融不到钱了。这样的话投资机构就会很担心,会不会成接盘侠?第二,就是你们过去过度膨胀,那投资机构就会对你的团队有担心,你的人员素质,你的创始人的能力是不是有问题。所以,这个前期估值过高,是很容易导致一些问题的。
问:早期融资,出让多少股份比较合适?
早期阶段,投资人要占多少的股份呢?通常来讲,一般希望至少占到10%,最好在15%到20%之间这样的一个比例。
会不会要25%到30%呢?也有可能。第一,要看这个创始人会不会接受,但他会觉得在后期股份还需要被稀释,所以在这个阶段就不会释放太多的股份。第二,我们也担心我们开始占的股份太多,会导致他后续融资的困难,或者说是他的团队内部激励会有难度。
如果我们按照15%或者20%去估算的话,你拿三百万,很容易倒推出他这一轮融资的估值到底是多少。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就说你现在需要多少钱,我就去给你多少钱,然后我现在要占多少股,就给你定出来这么一个估值。
一般创业者在这个阶段比较弱势,因为现在什么都没有,所以投资机构占的股份就一定要多。而项目方少要钱又不可能,因为你现在需要300万,如果投资机构只投100万,项目方又完不成所做的事情。所以这两个刚性条件一叠加,就推导出项目方现在的估值。这样项目方目前就是一个估值2000万左右的企业,而且这个估值基本也落在我们现在早期投资的投资金额区间里面。
很多项目为什么估值高?是因为他的人力成本已经非常高了。同时,伴随着现在价值的回归,项目的估值就会相应的随着经济周期变化而改变。什么是价值的回归?前两天我看到朋友圈一个段子,说:“现在一个iOS程序员,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一万两千块钱,这让程序员怎么活啊。”但是投资人可能会觉得他应该再降一点,降到八千可能会好一点,因为他之前是在一路的上涨。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一些不理性的融资者,也会有一些技巧去让他把估值降到合理的区间。因为很多融资者其实是不了解这一点的,他认为估值是越高越好,所以我们一定要跟他把融资步骤讲清楚,如果你在不恰当的时候采用过高的估值,那对你的项目也会是一种巨大的障碍。
我见过一些非常固执的融资者,他就是觉得融资当然估值越高越好,“如果有人能给我两个亿,为什么我只要一个亿?”这种情况下,第一,你一定要在这个项目的后续融资上给他讲清楚,不要只图眼前利益,而为你的后续融资人为地制造很多障碍。第二,要教给他一个正确的方法论,就是说你要去选择真正对企业有价值,对你有帮助的投资企业,而不是谁投的钱多就选择谁。2015年有很多的土豪基金,因为有很多的房地产转型,他把钱给了你之后,对你的后续成长却没有任何的帮助,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行业资源。拿这种没有价值和后续资源支撑的钱之前,要慎之又慎。
通常融资者另外一个执着的点是,创始人会觉得投资机构占了企业如此多的股份,股份被摊薄了,最终甚至创始人都不能控股。这一点,要首先给企业创始人讲明白,你能看到的上市公司的老板,其实在公司里基本上都只占了一个特别小的股份,因为你的股份在不断地融资在稀释,或者说在不断地分给你的团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沙丘学习,圈内专业的创投知识平台。
通常来讲,当企业融到C轮之后,公司的主要合伙人,一般股份都是在30%或者在30%以下。所以不要那么执着地去说,你有没有控股,你有没有占51%以上,或者说你是不是一个相对最大的股东等这些东西。投资机构要首先给企业创始人讲清楚这个逻辑,否则很难达成一致。
公司创业融资时如何估值
每个公司都有其自身价值,价值评估是资本市场参与者对一个公司在特定阶段价值的判断。非上市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的估值是一个独特的、有挑战性的工作,其过程和方法通常是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EquityFinancing)或兼并收购(MergerAcquISition,MA)等资本运作时,投资方一方面要对公司业务、规模、发展趋势、财务状况等因素感兴趣,另一方面,也要认可公司对其要出让的股权的估值。这跟我们在市场买东西的道理一样,满意产品质量和功能,还要对价格能接受。 公司估值方法 公司估值有一些定量的方法,但操作过程中要考虑到一些定性的因素,传统的财务分析只提供估值参考和确定公司估值的可能范围。根据市场及公司情况,被广泛应用的有以下几种估值方法: 1、可比公司法 首先要挑选与非上市公司同行业可比或可参照的上市公司,以同类公司的股价与财务数据为依据,计算出主要财务比率,然后用这些比率作为市场价格乘数来推断目标公司的价值,比如P/E(市盈率,价格/利润)、P/S法(价格/销售额)。 目前在国内的风险投资(VC)市场,P/E法是比较常见的估值方法。通常我们所说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有两种: 历史市盈率(TrailingP/E)-即当前市值/公司上一个财务年度的利润(或前12个月的利润)。 预测市盈率(ForwardP/E)-即当前市值/公司当前财务年度的利润(或未来12个月的利润)。 投资人是投资一个公司的未来,是对公司未来的经营能力给出目前的价格,所以他们用P/E法估值就是: 公司价值=预测市盈率×公司未来12个月利润 公司未来12个月的利润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预测进行估算,那么估值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确定预测市盈率了。一般说来,预测市盈率是历史市盈率的一个折扣,比如说NASDAQ某个行业的平均历史市盈率是40,那预测市盈率大概是30左右,对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非上市公司,参考的预测市盈率需要再打个折扣,15-20左右,对于同行业且规模较小的初创企业,参考的预测市盈率需要在再打个折扣,就成了7-10了。这也就目前国内主流的外资VC投资是对企业估值的大致P/E倍数。比如,如果某公司预测融资后下一年度的利润是100万美元,公司的估值大致就是700-1000万美元,如果投资人投资200万美元,公司出让的股份大约是20%-35%。 对于有收入但是没有利润的公司,P/E就没有意义,比如很多初创公司很多年也不能实现正的预测利润,那么可以用P/S法来进行估值,大致方法跟P/E法一样。 2、可比交易法 挑选与初创公司同行业、在估值前一段合适时期被投资、并购的公司,基于融资或并购交易的定价依据作为参考,从中获取有用的财务或非财务数据,求出一些相应的融资价格乘数,据此评估目标公司。比如A公司刚刚获得融资,B公司在业务领域跟A公司相同,经营规模上(比如收入)比A公司大一倍,那么投资人对B公司的估值应该是A公司估值的一倍左右。在比如分众传媒在分别并购框架传媒和聚众传媒的时候,一方面以分众的市场参数作为依据,另一方面,框架的估值也可作为聚众估值的依据。 可比交易法不对市场价值进行分析,而只是统计同类公司融资并购价格的平均溢价水平,再用这个溢价水平计算出目标公司的价值。 3、现金流折现 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估值方法,通过预测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资本成本,对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进行贴现,公司价值即为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Fn:每年的预测自由现金流;r:贴现率或资本成本) 贴现率是处理预测风险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初创公司的预测现金流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贴现率比成熟公司的贴现率要高得多。寻求种子资金的初创公司的资本成本也许在50%-100%之间,早期的创业公司的资本成本为40%-60%,晚期的创业公司的资本成本为30%-50%。对比起来,更加成熟的经营记录的公司,资本成本为10%-25%之间。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较为成熟、偏后期的私有公司或上市公司,比如凯雷收购徐工集团就是采用这种估值方法。 4、资产法 资产法是假设一个谨慎的投资者不会支付超过与目标公司同样效用的资产的收购成本。比如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根据其石油储量对公司进行估值。 这个方法给出了最现实的数据,通常是以公司发展所支出的资金为基础。其不足之处在于假定价值等同于使用的资金,投资者没有考虑与公司运营相关的所有无形价值。另外,资产法没有考虑到未来预测经济收益的价值。所以,资产法对公司估值,结果是最低的。 风险投资估值的奥秘 1、回报要求 在风险投资领域,好像他们对公司估值是非常深奥和神秘,但有些讽刺性的是,他们的估值方法有时非常简单。 风险投资估值运用投资回报倍数,早期投资项目VC回报要求是10倍,扩张期/后期投资的回报要求是3-5倍。为什么是10倍,看起来有点暴利?标准的风险投资组合如下(10个投资项目): –4个失败 –2个打平或略有盈亏 –3个2-5倍回报 –1个8-10倍回报 尽管VC希望所有投资的公司都能成为下一个微软、下一个gooGLe,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VC要求在成功的公司身上赚到10倍来弥补其他失败投资。投资回报与投资阶段相关。投资早期公司的VC通常会追求10倍以上的回报,而投资中后期公司的VC通常会追求3-5倍的回报。假设VC在投资一个早期公司4年后,公司以1亿美元上市或被并购,并且期间没有后续融资。运用10倍回报原则,VC对公司的投资后估值(post-moneyvaluation)就是1000万美元。如果公司当前的融资额是200万美元并预留100万美元的期权,VC对公司的投资前估值(pre-moneyvaluation)就是700万美元。 VC对初创公司估值的经验范围大约是100万美元–2000万美元,通常的范围是300万美元–1000万美元。通常初创公司第一轮融资金额是50万美元–1000万美元。 公司最终的估值由投资人能够获得的预期回报倍数、以及投资人之间的竞争情况决定。比如一个目标公司被很多投资人追捧,有些投资人可能会愿意降低自己的投资回报率期望,以一个高一点的价格拿下这个投资机会。 2、期权设置 投资人给被投资公司一个投资前估值,那么通常他要求获得股份就是: 投资人股份=投资额/投资后估值 比如投资后估值500万美元,投资人投100万美元,投资人的股份就是20%,公司投资前的估值理论上应该是400万美元。 但通常投资人要求公司拿出10%左右的股份作为期权,相应的价值是50万美元左右,那么投资前的实际估值变成了350万美元了: 350万实际估值+$50万期权+100万现金投资=500万投资后估值 相应地,企业家的剩余股份只有70%(=80%-10%)了。 把期权放在投资前估值中,投资人可以获得三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期权仅仅稀释原始股东。如果期权池是在投资后估值中,将会等比例稀释普通股和优先股股东。 比如10%的期权在投资后估值中提供,那么投资人的股份变成18%,企业家的股份变成72%: 20%(或80%)×(1-10%)=18%(72%) 可见,投资人在这里占了企业家2%的便宜。 其次,期权池占投资前估值的份额比想象要大。看起来比实际小,是因为它把投资后估值的比例,应用到投资前估值。在上例中,期权是投资后估值的10%,但是占投资前估值的25%: 50万期权/400万投资前估值=12.5% 第三,如果你在下一轮融资之前出售公司,所有没有发行的和没有授予的期权将会被取消。这种反向稀释让所有股东等比例受益,尽管是原始股东在一开始买的单。比如有5%的期权没有授予,这些期权将按股份比例分配给股东,所以投资人应该可以拿到1%,原始股东拿到4%。公司的股权结构变成: 100%=原始股东84%+投资人21%+团队5% 换句话说,企业家的部分投资前价值进入了投资人的口袋。风险投资行业都是要求期权在投资前出,所以企业家唯一能做的是尽量根据公司未来人才引进和激励规划,确定一个小一些的期权池。 3、对赌条款 很多时候投资人给公司估值用P/E倍数的方法,目前在国内的首轮融资中,投资后估值大致8-10倍左右,这个倍数对不同行业的公司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不太一样。 投资后估值(P)=P/E倍数×下一年度预测利润(E) 如果采用10倍P/E,预测利润100万美元,投资后估值就是1000万美元。如果投资200万,投资人股份就是20%。 如果投资人跟企业家能够在P/E倍数上达成一致,估值的最大的谈判点就在于利润预测了。如果投资人的判断和企业家对财务预测有较大差距(当然是投资人认为企业家做不到预测利润了),可能在投资协议里就会出现对赌条款(RatchetTerms),对公司估值进行调整,按照实际做到的利润对公司价值和股份比例进行重新计算: 投资后估值(P)=P/E倍数×下一年度实际利润(E) 如果实际利润只有50万美元,投资后估值就只有500万美元,相应的,投资人应该分配的股份应该40%,企业家需要拿出20%的股份出来补偿投资人。 200万/500万=40% 当然,这种对赌情况是比较彻底的,有些投资人也会相对“友善”一些,给一个保底的公司估值。比如上面例子,假如投资人要求按照公式调整估值,但是承诺估值不低于800万,那么如果公司的实际利润只有50万美元,公司的估值不是500万美元,而是800万美元,投资人应该获得的股份就是25%: 200万/800万=25% 对赌协议除了可以用预测利润作为对赌条件外,也可以用其他条件,比如收入、用户数、资源量等等。 总结及结论 公司估值是投资人和企业家协商的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什么公允值;公司的估值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初创公司,所以估值也要考虑投资人的增值服务能力和投资协议中的其他非价格条款;最重要的一点是,时间和市场不等人,不要因为双方估值分歧而错过投资和被投资机会。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