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诗词谁能告诉我初中古诗的诗眼,越多越好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诗词谁能告诉我初中古诗的诗眼,越多越好
巧抓“诗眼”赏古诗 2003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考查到了诗歌的“诗眼”。
其实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应该说考生对此并不陌生。
“诗眼的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便是诗眼。 ”(《中国文学史初稿》)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
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是凡 “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我们今天阅读鉴赏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
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
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楼的特征,也是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核心内容,为全诗的着眼点即诗眼。
“危”本来就是高,“百尺”是描绘高,“手可摘星辰”是强调高,“恐惊天上人”是夸张高。 在这首短诗中,无一不是在写“高”。
通过多侧面的描摹刻画,反复渲染,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就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了。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好”为诗眼。
另外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的诗眼是“愁”。柳宗元的《江雪》的诗眼是“孤”。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诗眼是“独”。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诗眼是“客愁新”。
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满”和“压”就是诗眼。满枝蓬蓬勃勃的花遮住了小路,这就是“满”。
而“压”又是“满”的原因,正由于千朵万朵的花相互挤压,绽满花朵的树枝才延伸到了花间小路上。 可以想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鲜花满路,繁英压枝,香透天际。
蝴蝶醉了,在尽情地欢舞,留恋忘返;黄莺醉了,在婉转地歌唱,歌声悦耳动听。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机,感受到了诗人无限的舒适和快慰。
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
“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我们读古诗,抓“诗眼”,除了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外,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从词性的角度看,重点找动词。 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成为诗人锻炼诗眼的重要对象。
如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关”和“出”就是诗眼。细细品味一“关”一“出”,就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但对于其他词类,也不可轻易放过。如形容词,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即使是似乎无足轻重的虚词,用好了,也可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
如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啄缮酱ㄖ┭龉沤裰常约谘酝狻!痹偃缫躏此托谐俚剑患安创沼嗄瘢胪ひ焉⑷恕保榇省翱铡薄ⅰ耙选焙孟癫痪饨胧Ö校¶杂诿杌È算蝗羰У那樽慈从凶呕闱绲拿钣谩4。
二.中考古诗有哪些有诗眼
人教版初中中考必背古诗词
1.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曹操 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王湾 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白居易 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马致远 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课外古诗词背诵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李白 唐)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商隐 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杜牧 唐)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晏殊 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朱熹 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诗眼题答题步骤
1、句中诗眼
一.概念解说
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性、翻出诗句的新意性、关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
二.提问方式
本诗某某句的“诗眼”是某某字,试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某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三.答题技巧
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2、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3、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4、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5、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
四.答题步骤
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四.求小学必背70首古诗的诗眼
借用前二位提供的诗歌,解说诗眼在括弧中: 一.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间 (戏字为诗眼,嬉游,乐在其中) 二.北朝民歌《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为诗眼,最能表现广袤辽阔水草肥美) 三.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活泼可爱) 四.李峤《风》:风——标题就是诗眼(自然力的赞美) 五.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为诗眼,大自然创造无限、鬼斧神工) 六.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须怨为诗眼,苍凉孤独思乡) 七.《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为诗眼,境界决定于高度) 八.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美景易逝请珍惜) 九.王翰《凉州词》:古来征战几人回(豪情、悲壮) 十.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卫国情怀) 十一.《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志) 十二.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但闻为诗眼,空、寂的境界) 十三.《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惜别) 十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乡念亲。倍,诗眼,更加。
反衬此时的孤单,强调思乡念亲的情怀) 十五.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借月思乡) 十六.《古朗月行》:诗眼为标题中的“朗月” 十七.《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惊诧之意,赞美壮观景色) 十八.《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字,深,情深义重) 十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惜别——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 二十.《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欢快的心境) 二一.《望天门山》:题目中的“望”字为诗眼,诗中景致皆为“望”见之景 二二.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是离别却胸襟开阔、豪情满怀) 二三.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其实所写都是居处所见,并无侧重,实在找不出哪里是诗眼,抱歉。)
二四.《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的特色,如果诗眼是一个字,那就是“喜”,两个字就是“潜”、“细”) 二五.《绝句》:春风花草香(赞美春天)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花满蹊”是诗眼,其余三句皆为此来) 二七.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无价——这个不用说了吧) 二八.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两字为诗眼,最显境界) 二九.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可用一本书得题目解说:存在与虚无,呵呵。) 三十.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愁”为诗眼,乡愁) 三一.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说不好,应该是这句,渔人之趣,如果找词儿,那就是“不须归”) 三二.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眼应该是“满”,形容雪大,塞下气候恶劣,战事紧张) 33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诗眼,所写之景,皆为遥望所得) 三四.《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直上,诗眼,强化黄河浪涛的气势。)
三五.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春草的坚韧勉励将别的友人) 三六.《池上》: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不解,诗眼,写出小娃的天真幼稚) 三七.《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诗眼,所写之景皆可忆,皆应忆,忘不掉) 三八.李绅《悯农》(一):粒粒皆辛苦。(此句为诗眼,悯农辛苦劳作) 三九.《悯农》(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犹,诗眼,表达了对劳动者不得食的悲愤之情) 四十.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爱,诗眼,赞美秋景) 四一.《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写出清明时节的冷煞之气) 四二.《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后一句为诗眼,借古讽今) 四三.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只是近黄昏一句为诗眼,感慨美景短暂易逝、年华易老) 四四.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后一句为诗眼,感慨民生疾苦,悲悯百姓苍生,劳动者不得食) 四五.胡令《小儿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怕得鱼惊,诗眼,小儿初学垂钓的心理尽显) 四六.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但爱”两字为诗眼) 四七.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送暖,诗眼,赞美春意,写出元日喜悦之情) 四八.《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太经典了,“绿”字写尽春意) 四九.《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长扫、手栽写出清静无为、不图名利的淡然心态) 五十.苏轼《六月二十七。
五.怎样解答“诗眼”题
①认识诗眼的作用
诗眼,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是诗人感情表现的窗户。诗眼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
是几个字。命题时,并不冠以诗眼名称,但其作用相当于诗眼。诗眼在诗中是最生
动,最具活力,最能营造意境,最易统摄全篇,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字眼。
②多角度分析诗眼
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度,主要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
题、全诗意境、作者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二是艺术角度,可分为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六.“诗眼”鉴赏题的回答有什么套话和格式吗
诗眼” “诗眼的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便是诗眼。”
(《中国文学史初稿》) 1、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具体阐释: 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 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比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二、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 这一般指动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又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之“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三、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2、诗眼的作用 准确的分析与把握诗眼的艺术表达效果,体味诗眼的艺术表现力,要遵循诗歌的赏析规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诗眼的最终指向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可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全诗的思想感情与形象,句式活用,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体察诗眼的作用。 仍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从字的活用看,该字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能让人联想到“随着春风吹拂,江南百草渐生,以致绿成一片”的动态景象,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从前三句的笔调看,非常轻快,最后一句却意思陡转,非常矛盾,但我们只要结合诗人的经历,联系该诗的创作背景,就不难体会到诗人矛盾的心理,把握到“绿”字中潜藏的喜悦与彷徨;从表现手法看,这个字明显是情景交融的核心,把眼前之景与作者心中之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如果我们再能联系“绿草”在古诗中与“思归”的关系,如“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等,对绿字的丰富的表达力就能理解得更深刻了。
当然,诗眼的辨析并非要面面俱到,只要我们能选取一二个角度去深入剖析就行了。 题例: 一、阅读戴叔伦的《题三闾大夫庙》,完成诗后练习。
题三闾大夫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问:“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你认为,本诗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是“怨”。
从结构上看,“怨”紧承上句,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眼前。
“诗眼 \’\’:一词领全诗型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设题方式:(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其答题思路是:(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例十:(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例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西园在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答: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反衬 ,以动写静(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