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为什么越来越难成功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创业梦,但付诸实践的创业者却并不算多。现在有很多人陷进了创业失败的漩涡,那么,为什么现在创业越来越难成功?下面我将从四个因素分析一下。
个人能力的不足和经验的欠缺
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在创业的时候都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即使大学生拥有较强的知识面以及理论基础和技能,但是大学生一直处在大学校园,对社会的相关环境缺乏系统的认识和该有的历练,所以,当他们遇到一些困难或者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时,可能会经受不住压力,或者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大学生年轻气盛,心气比较浮躁,往往急功近利,使得不能很好地抓紧一些机遇和一些成功的机会。
传统思想观念对创业的制约
创业在于创造,大到创造一个新的行业,小到发明一个小小的产品,没有创新的创业很难取得胜利。很多传统生意加入了新的元素,可能是一种新的运营模式,也可能是一种新的品牌、新的设计、新的平台,有些甚至仅仅是变换了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而已。固守成规很容易就被新的事物淘汰出局。
创业融资越来越难
担保融资能力不足;
担保成本太高;
贷款时间长效率低;
民营企业信用观念薄弱,信息不透明;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差;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创业项目风险不可控
一、项目风险
创业,从项目启动开始,就会面对许多风险,比如缺少市场调查与论证,一时心血来潮,导致选择项目太过盲目,再比如,项目超过预算、延期或失败。为了避免项目风险,创业者需要做好充分市场调查,在经营创业项目时,则要重视起步的稳妥,志向可以大,但规模可以小,计算一定要精。
二、资金风险
创业一经启动,最大的难题往往是资金,对资金风险预估和准备不足,就容易出大问题。对创业者而言,要想避免资金风险,至少要做好前三个月不盈利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准备你的启动资金;在准备启动资金时,对各种融资渠道的风险也要了解清楚,比如银行贷款、民间借贷、风险投资等;要想有效避免资金风险,在创业前期还要注意对资金的合理使用,把钱用在刀刃上。
三、管理风险
创业者尤其是初次创业者,个人能力或许没有问题,但在管理上多少存在不足,尤其是随着手下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想要创业成功,创业者必须从经营和管理两手抓起,如果感觉到个人在管理能力上明显不足,对管理风险准备不充分,那就可以寻找合适的合伙人或者职业管理人。
四、竞争风险
选择创业,竞争是避免不了的,不说寻找蓝海如同大海捞针,即便是找到了,一旦你稍微做起来,也会有很多竞争者跟进,所以,竞争是必然的。竞争的风险是非常多的,比如被人吞并或挤垮的风险,被人采用低价手段或其他恶性竞争踢出局的风险。对待竞争风险,关键还是那句老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竞争对手,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如此,才有可能在残酷竞争中存活下来。
五、团队风险
创业是九死一生,你要有敢死团队。在当下创业,离不开团队,但有团队,就难免会有分歧,就难免产生种种团队风险,一旦分歧得不到统一,风险得不到避免,就极有可能对经营造成破坏性的冲击。经营团队之难,不亚于经营公司,尤其是在处理利益相关联的问题时,一旦处置不当,必然导致团队离心离德。
六、人力资源风险
对于高素质人才或者业务型人才组成的创业型公司,人才流失是最大的人力资源风险,防止人才流失则是创业者要极力避免的。处理人力资源问题,除了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外,还要多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尤其是在创业初始,无法给人才高工资和待遇的前提下,更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加大感情上的投资。
七、财务风险
财务是决定创业成败的“生命线”,许多创业者,团队、产品、模式等方面都不错,但最后还是创业失败,究其原因就是财务出了问题。现代创业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财务知识,不能对财务风险,比如成本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与预算,那就很容易栽跟头。
创业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创业没有了激情怎么办
没有激情,说明这件事情当初一腔热血已经耗光了,也说明你现在创业遇到了困难,这是必然的经历。你要的得到一般的成功,就要忍受一般的困难;你要站在最高的地方,一定也会遇到最艰难的阻碍!
我觉得,你应该一个人好好的静静心想一想,你干的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如果真的喜欢,你不应该放弃,不要做自己20、30年后后悔的事情;如果你真的不是太喜欢,也不要紧,世上赚钱的门路千千万万,不得非在这一个坑里打转,死扛下去,既赚不到大钱,也不开心,何必呢!
每个人这一辈总得干点事儿,尤其是男人,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那件事情,通常要在尝试很多次之后你才会发现。这没什么,关键是不要放弃去找,去尝试。我非常佩服那些敢于去实践自己想法的人,大概因为我也有一点这样的执念吧,“不为先驱,就成先烈”——我一直觉得有这样信念的人,绝对不会平庸太久。
一起加油吧!
创业2个月了。没起色,该怎么办啊?
其实这种创业真的挺难的,以前我也干过类似的网店。真的没有像别人想象说的坚持就能得到回报,只是我们坚持的方向错了,而且现在开这种网店简直就是烧钱,你前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是无法有订单,有生意的。如果线上销售不行,不如赶紧转到线下,这样还能让你立刻的止损。
基本都是屡战屡败,然后屡败屡战,循环十多年还是没有起色?_百度
我觉得,一直失败,可能说明他确实没有创业的才能,晚年应该也会挺孤独的吧
创业总遇到问题,如何走出创业的低谷?
首先,“悲伤的低谷”既是情感上的也是分析基础上的。
1解决情绪问题
让我们从情绪上的“低谷”开始。首先,要记住以下几点:
达到产品/市场的契合是十分困难的。即使你觉得你是唯一一个失败的人,但实际上不是。每个创业公司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但不是每个创业公司都能够存活下来。创业者往往会将失败归咎于自己,但是没关系,这本来就很困难,大家的创业过程都是从失败开始的。你需要去预期会面临这样一个低谷,因为它很难被避免或者绕开。退出、重新开始、或者执行一个“重大”的转变,以及其他的规避措施都无法保证你不会再次遭遇这样的低点,它只是延迟,而不可避免。所以,与其想方设法去避免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不如想想怎么克服这个困难。
预期与你的联合创始人发生争执。当事情一帆风顺的时候,联合创始人往往会赞同你的决定,因为此时的重点是保持上升的势头。但是当事情变得复杂甚至是变得糟糕的时候,关于下一步怎么走,往往会产生分歧,而这些分歧,通常是非常有意义的。
退不退出取决于你。有大量的工具可以让你用来修复一个破碎的东西,对于公司也是一样。你可以更换产品、切换客户群。同时,你还可以重组公司,重置团队,甚至是炒掉你的联合创始人。只要你还想继续,你可以(通常可以)找到一条走下去的路。无论你想不想退出,这都取决于你。但是不要天真地以为退出了或者重新开始一个新产品就可以让你绕开这个困难的低谷。
消费者流失、员工流失、联合创始人的流失都不代表着你失败了。当你从一个迭代到下一个,人们可能会从你的队伍中掉下来,这是正常发生的事情,没有关系。那只是所发生的事情的一部分,即使这让你感觉自己很失败,但是不要让它击垮你。你需要想的是,新的战略会比旧的更有意义吗?如果没有的话,那才算是你失败了。
2解决问题本身
我们把走过“悲伤的低谷”比作是一场长跑,如果你能统筹所有事情,并且保持团队的生产力,足够支撑过这个长跑的话,那么,这里有一些毫无根据的一般性建议。这个真的超难概括,但是我还是尽量做了尝试。
找出问题的根源。产品是否有效?入职培训是不是很糟糕?或者增长率上的执行力度不够?你可以通过了解哪些环节有效,哪些环节无效,来找出主要的瓶颈。如果产品是高参与度、高保留率的,但是用户人数不是很多,那么就需要专注于营销;如果产品的参与度低、保留率也低,则可能需要从产品方面来处理,再多的营销和优化你的推广渠道也无济于事。
创业公司的风险大多来自于产品,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没有起色的症结所在。我碰到的大多数新产品都不是处在“产品与市场相契合,只是需要增加用户”的阶段。相反,大多数的时候,产品是从一开始就跑偏了。他们要求用户去接收新事物,处于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新市场,因此,很难判断客户的行为是否是支持他们的产品。相反,如果采取一个已知的工作类别,并尝试发明20%,而不是90%,可能会更加有效。举个例子,苹果没有发明智能手机、MP3或者电脑,但是他们超级创新和成功。所以说,你不必发明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别,当你有一个基准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时,更容易获得产品/市场的契合。
抵制重新开始的冲动。人们往往会想,如果重来一次,他们会以某种方式避免“悲伤的低谷”。但其实不会。你需要的是相信你对产品和市场的最初的直觉,并找出如何引导它到应有的位置。如果有聪明人投资了你和你所看好的市场,那么里面肯定有值得投资的东西,你需要去挖掘它。
让你的产品被分拆,更专注,也更容易理解。听起来可能会让产品变得很无聊。但是,你不是在设法去打动一位设计师朋友,而是用简单和专注的术语来传达你的产品的价值主张。你越接近这种境界,你的产品听起来就越无聊,但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钱用来购买时间,而时间用来购买产品迭代。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思想学派说:在每个点上都要尽可能多地筹资——在产品/市场契合之前,筹到尽可能多的钱,以便你可以有尽可能多的迭代时间,以此来确保你可以达到产品/市场的契合。在产品与市场契合之后,你需要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来实现估值的最大化上涨。但有的时候,不那么极端可能也是个好办法。
珍惜每一次小的胜利。即使你在做一些一开始不会大规模扩散的产品,它也是值得的——例如预先填充内容,邀请所有朋友,做公关等。这些小胜利可以创造动力,提高团队士气,获得增量的资本,以便你可以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实现规模化,你可以找出如何系统化这些进程,或者是他们可以如何引导更大的、更具有扩展性的想法。
小团队是最好的。他们移动得更快,而且是非常快。如果你打算进行大量的产品迭代,你不需要传达所有的变化,并让每个人都买账。相反的,大团队每次都遇到很多混乱的情况。在公司稳定之后,你可以扩充团队以创建完整的功能集,但在那之前,做消费者产品的团队只能是工程师/设计师和产品领导者,也就是说,要少于六个人。
正如最开始所提到的,经纬的 9 年经历亦如同创业,其中甘苦颇多。于是张颖在看到文章后,很是诚恳地进行了一番反思和总结。以下是,三条来自于他的经验和感触:
真正的理解和剖析。这既包括对你自己,从性格到行事,再到自己的优缺点、劣势长处;也包括对核心创始人团队的真正理解。真正的理解和剖析,大于一切。
人总是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件事”。在这个漫长的“悲伤低谷”里,你需要想明白“那一件事”是什么——在坚持与换跑道之间做出选择,没有深度严谨思考的拖延,只会让你坠入万丈深渊。失败并不可怕,但许多人会被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全方位地征服,难以面对伙伴、家人,以及未来,这才是最可怕的。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你需要在兴趣或生活等方面找到一些快乐,如果你已经想清楚要坚持下去,那在心态上对于工作无需在纠结。调整、提升你的情绪,对于打好持久战是有莫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