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关于古诗的小故事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关于古诗的小故事
一、《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
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 气氛。
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 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 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 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 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二、《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作。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四、《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作。
曹操很喜欢小儿子曹植,但曹植不拘小节,加之性格狂放,逐渐不为曹操喜欢,曹操认为大儿子曹丕虽无才,但性格忠厚,沉稳有加。遂死后立曹丕为帝。
曹丕即位后,一改温厚的面孔,变得非常猜忌,尤其是当年帝位的热门人选,弟弟曹植,曹丕一直不能容忍曹植的才华,加之曹植因不能即位闷闷不乐。
平时又不拘小节,酒后言语冲撞了曹丕,曹丕决定借此杀了曹植,但又恐其不服,天下人也难以原谅,遂设计,要求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作诗一首,否则斩首。曹植低吟片刻,看到侍从正在炉子上用锅煮豆子,遂灵感大发,吟上七步诗。
诗中暗讽曹丕不能容弟弟。曹丕听了,面红耳赤,遂放了曹植。
五、《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
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 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 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 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 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 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 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 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
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
二.谁能帮我找几个关于古诗中炼字的例子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三.有关于诗人推敲炼字的故事
向古人学炼字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另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下面我们仅举几个宋代的例子来看一下古人炼字的工夫。
“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个宋人炼字的故事。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工夫。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哪些诗文“炼字”的故事
一.贾岛与韩愈的月下推敲故事
二.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三.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换“风”字会更协调。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昧无穷,大喜而改之。
四.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5。..
五.求小学必背70首古诗的诗眼
借用前二位提供的诗歌,解说诗眼在括弧中: 一.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间 (戏字为诗眼,嬉游,乐在其中) 二.北朝民歌《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为诗眼,最能表现广袤辽阔水草肥美) 三.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活泼可爱) 四.李峤《风》:风——标题就是诗眼(自然力的赞美) 五.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为诗眼,大自然创造无限、鬼斧神工) 六.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须怨为诗眼,苍凉孤独思乡) 七.《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为诗眼,境界决定于高度) 八.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美景易逝请珍惜) 九.王翰《凉州词》:古来征战几人回(豪情、悲壮) 十.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卫国情怀) 十一.《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志) 十二.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但闻为诗眼,空、寂的境界) 十三.《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惜别) 十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乡念亲。倍,诗眼,更加。
反衬此时的孤单,强调思乡念亲的情怀) 十五.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借月思乡) 十六.《古朗月行》:诗眼为标题中的“朗月” 十七.《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惊诧之意,赞美壮观景色) 十八.《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字,深,情深义重) 十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惜别——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 二十.《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欢快的心境) 二一.《望天门山》:题目中的“望”字为诗眼,诗中景致皆为“望”见之景 二二.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是离别却胸襟开阔、豪情满怀) 二三.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其实所写都是居处所见,并无侧重,实在找不出哪里是诗眼,抱歉。)
二四.《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的特色,如果诗眼是一个字,那就是“喜”,两个字就是“潜”、“细”) 二五.《绝句》:春风花草香(赞美春天)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花满蹊”是诗眼,其余三句皆为此来) 二七.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无价——这个不用说了吧) 二八.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两字为诗眼,最显境界) 二九.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可用一本书得题目解说:存在与虚无,呵呵。) 三十.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愁”为诗眼,乡愁) 三一.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说不好,应该是这句,渔人之趣,如果找词儿,那就是“不须归”) 三二.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眼应该是“满”,形容雪大,塞下气候恶劣,战事紧张) 33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诗眼,所写之景,皆为遥望所得) 三四.《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直上,诗眼,强化黄河浪涛的气势。)
三五.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春草的坚韧勉励将别的友人) 三六.《池上》: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不解,诗眼,写出小娃的天真幼稚) 三七.《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诗眼,所写之景皆可忆,皆应忆,忘不掉) 三八.李绅《悯农》(一):粒粒皆辛苦。(此句为诗眼,悯农辛苦劳作) 三九.《悯农》(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犹,诗眼,表达了对劳动者不得食的悲愤之情) 四十.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爱,诗眼,赞美秋景) 四一.《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写出清明时节的冷煞之气) 四二.《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后一句为诗眼,借古讽今) 四三.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只是近黄昏一句为诗眼,感慨美景短暂易逝、年华易老) 四四.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后一句为诗眼,感慨民生疾苦,悲悯百姓苍生,劳动者不得食) 四五.胡令《小儿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怕得鱼惊,诗眼,小儿初学垂钓的心理尽显) 四六.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但爱”两字为诗眼) 四七.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送暖,诗眼,赞美春意,写出元日喜悦之情) 四八.《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太经典了,“绿”字写尽春意) 四九.《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长扫、手栽写出清静无为、不图名利的淡然。
六.关于诗的故事
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麽字。
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
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多次更易,先后用过“到”、“过”、“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还是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七.带有诗眼的诗句
如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分”“挂”字用得精妙,“分”使得野竹和云气相接的静态动了起来,一线泉水,凌空飞泻,“挂”字又把这幅动景化为静景了。
表现了山峰的陡峭和山泉直落的情景。“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满”、“压”形象准确展现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机,表现了诗人无比欣慰心情。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线条轮廓。孔尚任《哀江南》“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剩”字引人注目,是表被动,有“残存”“残余”之意,另外“剩”字有时间感,给人无可奈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