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朋友中出了哪些西汉开国功臣?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朋友中出的功臣并不多,根据现有史料可以明确为朋友的,仅张耳、卢绾、萧何、王陵、樊哙、夏侯婴、任敖七人,疑似为朋友的,或许还有曹参与周勃,属于亲戚的有刘交、刘贾、刘泽、吕泽、吕释之。我们将用以下篇幅简要介绍张耳等七人。
其一,常山王/赵王张耳。
张耳曾是魏信陵君的门客,大梁人,后流亡到外黄。
外黄有一富人,富人的女儿特别漂亮,但嫁的丈夫却很平庸,该富家女愿接受命运的摆布,于是从夫家逃了出来,逃到父亲的一个门客那里,那个门客向富家女推荐了张耳,富家女决绝地和夫家断绝关系,改嫁给张耳。
张耳也因为和富家女结婚而彻底摆脱了贫困,交游广阔起来,富家女对张耳是有求必应,张耳可算是软饭硬吃,靠妻子的供给来供养起门客,导致千里之外的人才都跑来投奔张耳,刘邦便是众多人才中的一个。
刘邦在张耳那里做了几个月门客,便离开了,离开的原因不得而知,或许是要奔更远大的前程,或许是因为秦吞并了张耳所在的外黄。
许多年以后,张耳被项羽立为常山王,但却被得意门生陈馀领兵打了个大败,只得投靠其他王侯,在刘邦、项羽之间二选一时,张耳特意提到,他和刘邦“有故”,即“是故交、有交情”,提到项羽时说项羽立他,言外之意他的常山王是项羽给的,项羽应该也可以帮他拿回王位,所以他要投靠项羽。
但他的一个叫甘公的臣子却持反对意见,认为刘邦的弱小是暂时的,日后必能战胜项羽,所以应该投靠刘邦,张耳采纳了甘公意见,投奔刘邦,刘邦则厚待了张耳,派上将军韩信领兵,利用张耳在封地的人脉,合韩、张之力击败陈馀,俘虏了陈馀所拥立的赵王歇,立张耳为赵王,张耳于汉五年薨逝,其子张敖继承王位,张敖的正后则是刘邦的长女鲁元公主,张耳的女儿张氏后来嫁给了刘邦的次子刘盈,刘盈为孝惠帝,所以张氏为孝惠皇后。
其二,汉太尉/燕王卢绾。
卢绾,丰邑人,和刘邦是同里的,那时的里相当于现在东北的自然屯,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是好朋友,卢绾又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日后又一起上学读书,所以二人关系非常好。
刘邦还是普通百姓时,经常躲避徭役,卢绾则跟在左右,形影不离,刘邦从沛县起事时,卢绾“以客从”,就是以门客的身份跟随在刘邦左右,刘邦待卢绾特别亲近,卢绾可以和刘邦的四弟刘交一起出入刘邦的卧室,这是萧何、曹参、周勃等重臣所没有的待遇。
刘邦被立为汉王时,卢绾则被刘邦拜为太尉,太尉是汉初所设的最高武官,统辖所有将军,理论上来说,后来被刘邦拜为大将的韩信,也应该在卢绾的统辖之下,楚汉相争的末期,卢绾和刘贾共同领兵,深入敌后,伙同武王英布一起策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共赴垓下,诣项王,项王败而出逃,逃无可逃,乃自刎。
卢绾又和刘贾一起灭了项王所立的临江王,故而卢绾、刘贾和韩信、曹参一样有灭国之功的功臣,这也是卢绾后来能被封为燕王、刘贾被封为荆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韩信则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曹参作为韩信的副手,成为齐悼惠王刘肥的相国,同样以副手身份俘虏赵王歇的张苍,曾做过赵王张耳的相国,后来又做了代国相国、刘邦的计相、淮南王刘长的相国、汉文帝刘恒的丞相。
其三,汉相萧何。
萧何是沛县人,沛县是刘邦后来成为泗水亭长的地方。
早在刘邦还没成为泗水亭长也就是没成为秦吏的时候,刘邦经常逃避徭役,而萧何则经常维护刘邦,后来,刘邦成为泗水亭长,二人既是朋友又是同僚,往来则愈发亲密,刘邦去咸阳服役时,其他的朋友都给刘邦包三个钱的礼钱,唯独萧何给包五个钱,多年以后,刘邦成为皇帝,萧何为汉相,刘邦大封诸臣时,特意多给萧何封了两千户,这便是诗经中所说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刘邦初起时,萧何则“常为丞督事”,这与卢绾的“以客从”曹参的“以中涓从”大为不同,萧何是有正经职务的,而不是待分配状态,用现在的话说,是最早期的最正式的创业合伙人,从那时开始直到病亡,萧何在丞也就是相的位置上干了一辈子,如同刘邦的左右手一般,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后方筹粮、募兵、治理地方。
其四,汉相王陵。
汉初真正拥有相权的汉相依次为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灌婴、张苍,这七任汉相中,王陵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司马迁单独立传的人,王陵是谁,为何能成为汉相却没有被司马迁单独立传?
王陵是沛县豪强,刘邦到沛县工作时,以“兄礼事王陵”,作为回报,刘邦从沛县起事时,王陵选择不加入刘邦的队伍。其实我们也能很容易地理解王陵的心态,你刘邦原本只是视我王陵为大哥的小人物,突然就崛起了,还要让我辅佐你管你叫主公,我可不干,我拉不下这张脸。
虽然没有加入刘邦的队伍,但王陵毕竟曾经是沛县的豪强,家底子厚实,所以也趁乱聚齐几千人的队伍,占据南阳郡,称雄一时,南阳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都想拉拢王陵,项羽拉拢的手法比较粗糙,直接扣下王陵的母亲做人质,刘邦派去的使者见到王陵母亲时,王母拉着使者的手,说她认为刘邦是宽厚长者,王陵应该辅佐刘邦,随后拔剑自杀,项羽怒而烹王母尸身,王陵从此与项羽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自己的实力又不济,只好追随刘邦。
十年后,刘邦病重,吕后在病榻前问刘邦,萧相国也终究有老了的一天,如果萧相国没了,谁能代替萧相国,刘邦提名曹参,吕后又问,曹相国没了呢?刘邦提名王陵,但同时提到,王陵这个人憨直,可以用陈平来帮他,但陈平虽智有余却难独任,而周勃稳重厚道木讷可保刘氏江山,可以让周勃做太尉。
就这样,惠帝、吕后遵从了刘邦的政治安排,曹参过世后,王陵接替曹参做了相国,但在吕后意欲大封诸吕时,王陵表示反对,吕后就罢了王陵的相,而王陵的功绩也远不能和萧、曹、陈、周、灌、张等人相比,故而没有被司马迁单独立传。
其五,樊哙、夏侯婴、任敖三人。
樊哙与刘邦旧时相识,樊哙早年杀狗,所以太史公所樊哙“以屠狗为事”,但从《史记·高祖本纪》中“乃令樊哙召刘季”“ 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的记载来看,樊哙后来的职业应该跟刘邦一样,成为了一名秦吏,并且因为家世的原因,和萧、曹二人一样可以并称“少年豪吏”。
或许因为曾经屠狗的关系,樊哙在刘邦起事后成为一员猛将,其攻城略地时的勇猛程度仅次于曹参,鸿门宴上更是把项羽吓得不由自主地按住剑柄。武力值极高之外,樊哙的心思缜密、目光长远,第一个劝阻刘邦莫要留在咸阳皇宫中享乐的便是樊哙。
汉十二年,燕王卢绾谋反,刘邦已经重病在身,不能亲征,便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领兵平定燕地,其后,又传出樊哙已与吕后合谋,待刘邦咽气便兴燕地兵攻赵王刘如意,刘邦大怒,便下旨,让周勃以相国的身份代替樊哙领兵,继续平定燕地。
顺带说一下,这种以相国身份领兵攻伐某一诸侯国的事情,最早始于韩信时,韩信最初以上将军身份领兵伐赵,张耳被立为赵王之后,刘邦又让韩信以相国身份攻齐,齐国被攻下之后,韩信便被立为齐王,由此可见,或许刘邦原打算由樊哙接替卢绾做燕王,燕国靠近匈奴,需要由樊哙这样的猛将来守边,后来可能因为那种传言的关系,刘邦决定由皇八子刘建来做燕王,而周勃则做已经空缺了六年的太尉。
刘邦派周勃接替樊哙的同时,还派陈平去诛杀樊哙,但陈平并没直接诛杀,而是把樊哙绑缚了,意欲带到长安,让刘邦亲自下刀子,但没等陈平把樊哙押回长安,刘邦便驾崩了,西汉的天变了,陈平当机立断,放樊哙,自己也快马加鞭赶回长安奔丧,虽然惠帝、吕后没按刘邦的指示诛杀樊哙,但樊哙的仕途也没能更进一步,诛诸吕时樊哙已病故多时,樊哙和正妻吕媭所生的嫡子也被斩杀。
夏侯婴本是沛县的“厩司御”,因工作关系和刘邦熟识,每次赶车送完客人,夏侯婴都要到刘邦的办公室和刘邦谈天说地,后来,夏侯婴也要成为有编制的秦吏了,试用期时和刘邦闹着玩,被刘邦打伤,又被人告发,刘邦身为亭长,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作为刘邦的好朋友,夏侯婴宁愿忍受笞刑和牢狱之灾,也把一切都往自己身上揽。
刘邦起与沛县,夏侯婴为太仆,多次驾车带着刘邦四处逃亡,还曾救过惠帝、鲁元,故而很被刘氏看重,与此同时,夏侯婴又是一名将军,战功很多,所以也是被封侯的。
任敖本是沛县的一名狱卒,和曾为亭长的刘邦交好,刘邦私放徭役,吕后作为刘邦家眷被抓捕入狱,任敖的上司对待吕后时很无礼,甚至可能意欲非礼吕后,任敖大怒,直接就给上司揍了,许多年之后,本就有战功的任敖被吕后提拔为御史大夫。
萧何,樊哙等人都是跟随刘邦建功立业的人,他们后来的结局怎么样了?_百
萧何在刘邦去世之后继续辅佐汉惠帝,樊哙也娶了吕雉的妹妹为妻。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拥有着众多的开国大臣。这些人当中有的是半途而来,加入征伐大军的名流,也有的是从一开始便跟随刘邦闯荡天下的同乡。萧何和樊哙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且相比较于惨死的韩信来说,二人的结局都很不错。
一、萧何
萧何是早年期间便跟随刘邦起义打天下的人之一,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位超级智能的加入,刘邦才能在众多起义者当中脱颖而出,顺利地攻下了咸阳城并活捉了秦王子婴。并且在以后萧何为刘邦多次出谋划策,是刘邦不可或缺的军师。结合汉朝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许多适用于当时的律法。而且将刘邦的大后方稳稳地守住为刘邦逼死项羽提供了前提条件。最后成为宰相。并且他能够在刘邦对自己起嫌疑之时,自污名声自保。并且在刘邦死后继续辅佐,汉惠帝最终病逝善终。由此可见萧何是有大智慧的人。
二、樊哙
樊哙是最早一批跟随刘邦闯荡天下的开国大将。作为一个屠夫出身,樊哙做着杀狗卖狗肉的生意。后来便跟随刘邦起义打天下。而且樊哙不是傻子相反他还很聪明,否则不可能能在乱世之中将生意做下去。作为刘邦最忠实的伙伴能够被张良信任,从鸿门宴中捞出,刘邦也能够在金银珠宝面前劝刘邦不要为之所动,他是真的强者。而且他也不像影视剧中描写的那般粗鲁丑陋。否则也不能娶吕后的妹妹为妻。而且在吕后权力一手遮天之时同样对樊哙礼貌有加。由此也能看出反馈的重要性。最后樊哙病死也是善终。
同样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相比于那些或是被杀或是被陷害的来说,萧何和樊哙算是结局非常好的了。而且他们二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刘邦负了他们。
刘邦的好兄弟卢绾为什么投靠匈奴了?
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唇亡齿寒的危机感,二是对刘邦老婆吕雉的不信任。
卢绾和刘邦不仅是同乡、同窗和发小,在出生日期上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卢绾的亲戚还和刘邦的父亲关系很好。后来刘邦因为吃官司四处躲躲藏藏,卢绾不仅不避嫌,还跟随着刘邦。
卢绾是刘邦的哥们儿中的铁哥们儿,论关系亲疏,就连萧何、曹参都比不上卢绾,刘邦对卢绾也是最信任的,几乎没有人能与卢绾相提并论。
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中,除了韩信功劳太大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自带兵马入股大汉王朝的,不仅是大汉王朝的工作者,还是大汉王朝的股东之一。卢绾能成为燕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关系实在是太亲密了,刘邦信任他。
然而,世殊事异,卢绾被刘邦封为燕王后,他们的关系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考验,最终距离和身份的转变让他们的关系没有经受得住考验。
身为燕王的卢绾,眼看着刘邦和吕后诛杀其他诸侯王,自己也担心起来,害怕自己和韩信、彭越等人一样的下场。
卢绾和刘邦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之间的信任感还是比较强大。然而,当时刘邦年事已高,经常生病,当刘邦和卢绾之间产生裂痕,刘邦派遣使者让卢绾去长安时,卢绾担心又是吕后的计谋。
草根起义刘邦一伙,朱元璋一伙谁的团队更优秀呢?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从最底层起兵最后夺得天下,成为开创一代王朝基业的成功者,他们的皇位也被史学家称之为是得位最正的,因为天下都是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
相比而言,朱元璋的基础要比刘邦更为惨淡和薄弱,毕竟,刘邦好歹还是个村干部,还和副县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朱元璋的经历就更为曲折坎坷,穷得当了叫化子,还当过和尚,没有一点可以借力的社会关系,真正是一点一滴慢慢的打拼出来的基业。
朱元璋和刘邦都是出色的带头人,但是,一个人要想成功,光凭个人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伟大事业的,必须要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行,而朱元璋和刘帮的团队都是无比优秀,团队里人员结构搭配合理,都能在各自所在的岗位做出最好的表现,实现了1加1大于2甚至3与4的能量。因为有了优秀的领头人和优秀的团队,才成就了各自的伟大事业。
这两个团队哪个更强?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团队力量构成。
刘邦团队力量构成
刘邦的团队里,很多都是在他还没起兵时就一起混吃混喝的 狐朋狗友 ,这也使得他的团队凝聚力更强。
起兵时的沛县班底,像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卢绾、夏候婴等人,他们都是刘邦团队的核心成员,经生死历磨难,从三五条枪到拥兵百万,都一直跟随着刘邦,日后都成为了丞相、将军、王侯,刘邦的草台班子也被称为史上最强起兵班底。
有了沛县帮作为初创班子,陆续招揽的张良、韩信、陈平、郦食其等人,让刘邦团队建设趋于完美,我们来看看刘邦完美团队的力量搭配。
汉初三杰坐镇,团队的力量迸发出最亮眼的光芒,萧何作为后勤大总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后勤,钱粮问题永远是用兵的关键问题,但这从来就不是困扰刘邦的问题,因为萧何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无论刘邦从几千人到几万人到几十万人,无论从沛县到关中,从关中到汉中,再从汉中杀回关中,再与项羽争天下,后勤保障从来没有出过问题,正因为有了充足的后勤供给,汉军才能一直与项羽缠斗下去,并最终成功。
张良张子房,主导谋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孙子兵法曰: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有了张良谋算,刘邦就如黑暗中遇到了明灯,大海航行有了导航仪,一切都是事半功倍,以正确的策略指导,迈出正确的前进步伐,就会少做无用功,不会犯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从而导致损兵折将,丧失良机。
像项羽就是因为少了范增这个谋士,从而就像一只瞎眼的雄鹰,一直在错误的方向上做无用的扑腾,
被誉为兵仙的韩信,先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拿下关中,刘邦也才得以从险困的汉中走出来,才有与项羽争天下的机会,不然,将永远被困死在汉中。
而在刘邦自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被项羽在鼓城击败后,其实已经丧失了再与项羽争天下的机会时,是韩信收拾残军败卒,然后组织了京索之战,击败了西进的楚军,止住了汉军战略上的颓败之势,并夺回河南部分地区,使楚汉形势维持住了对峙的态势。
又发动安邑之战击败魏王豹后,使汉军实力得到增强,有了正面防御楚军的力量,接着破代之战成功开辟北方战场,井径之战更是以三万击败陈馀的二十大军,有名的 背水一战 就是出自此次战役。潍水之战击败项羽手下第一猛将龙且的二十万楚军,从侧面给予项羽沉重一击。破齐灭燕一系战役打下来,最后再是十面埋伏垓下之战,可以说,韩信为刘邦打下了至少百分之七十的国土。
作为入选武圣庙的兵仙韩信,从他率军以来的征战履历来说,没有拘泥固定的定势,各类不同战争类别都经历过,都能以最合适的战术取得最终的胜利,其能力是超过战国时的战神白起的。
刘邦阵营的武将里还有彭越、英布、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人。
朱元璋阵营里将星云集
朱元璋起兵时以壕州帮为核心的班底也是非常厉害,这些班底都成为了他日后的开国功臣。小伙伴们随他从微末之际开始一步步壮大,从依附郭子兴开始发展出自己的力量,到击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统一南方,然后挥师北伐,驱逐元蒙,北击大漠,奠定大明王朝基业。
壕州帮成员,徐达、常遇春、汤和、李善长、李文忠、傅友德、胡惟庸、冯胜,就凭这些壕州帮,就平定了大半个天下,核心成员的力量是巨大的。相比于刘邦的沛县班底,朱元璋的壕州班底更为神猛,他的主要能臣干将都是壕州帮成员。
朱元璋的壕州帮盛产武将,都是常胜将军级别的,而且还都是帅才与将才兼具,都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和实力。像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都是能征惯战。
由于朱元璋本身就能力出众,多谋善断,因此,相对于武将的出彩,他手下的谋臣就要逊色不少,只有李善长和后期加盟的刘伯温。刘伯温辅助朱元璋出谋划策,而李善长则总督后勤供给。
刘邦在起义前后,他的创业团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拥有哪些政治资源?
刘邦在起义前后,他的创业团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拥有哪些政治资源?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48岁起兵反秦,8年之内从土匪逆转变成一代帝王,开辟了威名赫赫的大汉王朝,刘邦的一生充斥着热血传奇。下边小编就和大家一起盘点下,在沛县起兵前后,作为土匪的刘邦有哪些创业资源?
01秦朝通缉犯,反秦名正言顺
刘邦原来是秦朝任职的泗水亭亭长,归属于朝廷内部工作人员。之后承担押运徭役到骊山服现役,一路上徭役逃走比较严重,刘邦押送不到位要受到惩罚,所以干脆将人全放了,自己带着10多位弟兄逃往芒砀山进行了土匪,刘邦因而变成了秦朝中的通缉犯。
通缉犯的身份原本是一种累赘,可是在秦末天翻地覆反秦时,反而成了刘邦的政治资源。沛县县太爷想叛秦,可是作为朝中高官,怕县上的人不信任,就遵从萧何提议集结在逃犯一起搞事。因此刘邦以反秦先峰的身份回到沛县,被推选为起义的头领,称沛公,名正言顺的开端反秦,打开了丰沛集团风云变幻的全盛时代。
02沛县官方、民间和兄弟们的支持
此外,刘邦还因为人格魅力和因缘际会,获得了沛县官方、民间和土匪兄弟们的支持。集结在逃犯以后,沛县县太爷临时性悔约,而沛县高官萧何曹参都越墙逃离沛县,确立适用刘邦;沛令守好大门不许刘邦进城,刘邦劝服城中心的父老乡亲击杀沛令,打开门迎来刘邦。
最强的是,做土匪这一段时间,刘邦获得了百余名做真实的自己的小弟,在沛县可谓是小兄弟数最多的大哥。就是这样,刘邦在官方、群众和小兄弟们拥戴下,宣布变成头领。
后来事实上,这也是一支强大到最恐怖的团队,凭着战斗力和智慧,辗压了各路诸侯,包含武勇天下无双的西楚霸王项羽,8年里,还把天底下放到了碗里来。
03家人和团队共同创造的天子神话
要谋反,先造神!起兵前后,刘邦的团队并没只是紧紧围绕沛县和丰县这二座小镇,而现在开始可以向全员宣传的造神运动,用以未来吸收封建迷信命的人们的加入。
刘邦造的第一个神话就是用来表述自身造反的正当行为的,那便是斩白蛇神话,说成赤帝子斩了白帝子,来表明自己有命在天。之后,刘邦集团前后加仓,依次创作了脸相贵不可言、天子之气、乃至感孕为之等神话,最后连史籍都称其“命归汉”。那么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称得上有史以来奇景。比较之下,陈胜吴广和黄巾军的造神主题活动简直就是儿科。
04总结
综上所述,刘邦在造反前后,赢得了三个具有杀伤力的政治资源:1.通缉犯的身份让刘邦可以名正言顺的叛秦;2.团队适用让刘邦基石牢固;3.造神运动也是秘密武器,让丰沛集团占据着天命所归的舆论优势。真是不得不承认,刘邦团队确实太强大了,文武并举,与此同时把握军事力量和舆论,不愧为极强创业者,而刘邦本人彻底配得上“封建社会皇帝里最强一个”的评价语。
阳光之下无新事,所有正在发生的事历史上都发生过,所有历史上的事未来还会发生。读着刘邦的创业故事,不知道大家都想到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