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业摆摊卖小吃北京哪里有,北京哪里摆摊赚钱

北京哪里有特色小吃城?  老北京方言中“砸窑儿”的意思是把好东西偷偷藏起来不与别人分享,但是关于吃,北京人向来从来不吝惜把“窑儿着”的好东西拿出来分享。在北京,吃卤煮涮肉火烧,在北京,吃爆肚烤肉馒头包,在北京,喝豆汁焦圈随你挑,在北京,品炸糕豆腐脑和奶酪。   1. 老北京褡裢火烧   北京的褡裢火烧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在光绪二年(1876),顺义县农民姚春宣夫妇为了生计,来到在北京,在东安市场


北京哪里有特色小吃城?

北京哪里有特色小吃城?

  老北京方言中“砸窑儿”的意思是把好东西偷偷藏起来不与别人分享,但是关于吃,北京人向来从来不吝惜把“窑儿着”的好东西拿出来分享。在北京,吃卤煮涮肉火烧,在北京,吃爆肚烤肉馒头包,在北京,喝豆汁焦圈随你挑,在北京,品炸糕豆腐脑和奶酪。
  1. 老北京褡裢火烧
  北京的褡裢火烧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在光绪二年(1876),顺义县农民姚春宣夫妇为了生计,来到在北京,在东安市场摆了一个小食摊,专门卖火烧。他们卖的火烧不是用烤炉烤的,而是在饼铛里用油煎的。这种火烧的外形很像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就称作褡裢火烧。它是长条形的,里面裹着肉馅,用油煎得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气四溢,很受过往食客的喜欢。
  2. 西园烧饼夹肉
  通州“京东一绝”的烧饼夹肘子,老通州没人不知道,起个可爱名字叫“小猪盖被”。热乎乎出炉的芝麻烧饼,划开夹上二两老汤酱的肘子肉,凉肉热饼,肉上油和汤自然化开,汁多肉香饼酥,那味道真叫一个销魂啊。
  3. 北新桥卤煮老店
  吃过这家的卤煮以后,别家的都不想去了。味道超正。这里的环境非常的一般,但是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等位子。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在这里出现。
  推荐菜:卤煮
  餐厅氛围:休闲小憩随便吃吃
  餐厅特色:供应夜宵
  等位时间:<15分钟
  停车信息: 路边随便停
  4. 阳坊涮肉
  阳坊胜利涮羊肉是北京阳坊涮肉之源,自1984年以来,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价格实惠,实在是吃北京涮肉的好去处,但就是阳坊涮肉大都坐落于北京的周边地区, 不甚方便。
  5. 悦宾餐馆
  京城第一家个体餐厅,店铺朴实无华但相当有名,蒜泥肘子最为美味。
  6. 大槐树烤肉馆
  在北京有很多有特色的小店,我觉得这个完全是靠口碑传播的,就像大槐树,我是被朋友带来的,早听她说这家店的烤肉很好吃,后来终于拔草来了。店面比较小,装修也比较简陋,但是人特别多,来晚了就只能等位了。等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才有位子。他家可不是韩国烤肉,是老北京烤肉,用炉子烤的,然后就着酸甜的汁吃,肉质很新鲜,烤时就已经闻着肉香,让人直流口水,烤出来吃起来真是好香。这里还有传统的炸馒头片,吃起来也特别的香。
  7. 东四民芳餐厅(朝内大街店)
  多年如一日的好吃。推荐鱼头泡饼,宫保鸡丁,蒜蓉肥肠,爆炒元白菜。。都是家常菜。注意饭点儿的时候要等位的。
  8. 北平羊汤馆(工体店)
  羊肉彻底与汤结合的特别嫩,虽然店面很小,但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就着老北京的烧饼,配上自创的蒜泥茄子绝对是人间美味。
  9. 小肠陈饭庄(安定门店)
  所谓卤煮就是老汤,老汤用制造苏造汤的香料、药物配制,用时用纱布包起来,以防散入汤汁内,影响口感和外观。用香料煮成五花肉和猪小肠的汤汁,每次都要留些下来,待下次卤煮小肠时兑入,使肉汤更加香味浓郁。卤煮火烧比较在意的:一是猪肠猪肺一定要洗的干净,一是火烧一定要戗面的。如果上述两条做不到,那么或是有异味,或是火烧会被煮烂,而无法食用。卤煮火烧以味儿厚见长。在卤制过程中,加入大量的作料。
  引用自 茶玩的攻略
  10. 九门小吃
  集合了小肠陈、褡裢火烧、爆肚冯、奶酪魏、茶汤李、月盛斋、馅饼周、德顺斋、年糕钱、羊头马、豆腐脑白、恩元居等众多名小吃,但价格偏贵。
  11. 姚记炒肝店
  今天在姚记炒肝把老北京小吃都吃遍,这里有79的拜登总统套餐,哈哈。炒肝不是炒的,灌肠不是肠,麻豆腐竟然是酸口,芥末墩儿让人眼泪直流,卤煮太温,最让我喜爱的是这里的豌豆黄和驴打滚,太地道。来一次就够了,爱上它们不太容易!
  引用自 小牵牛花的攻略
  12. 白魁老号饭庄(隆福广场总店)
  北京有名的清真饭庄之一,以风味独特的“烧羊肉”闻名遐迩。历史上多为知名人士是这里的常客。
  13. 天桥茶汤李(朝内菜市场店)
  北京的茶汤里最出名的莫过于茶汤李。选料讲究,做工独特。小二倒茶也是手艺活,令人拍手叫绝。
  14. 东兴顺爆肚张
  爆肚张”创业于1883年,创办人是张泉才和张殿增父子二人,是前店后家的作坊式小饭馆。好吃的爆肚加上美味的佐料和独家特制的烧饼。绝对是令你无法忘记的美味。
  15. 陈记卤煮小肠
  第一次知道在前门大栅栏里面有这样的一家小肠陈。人气极火,听说什麼时候去都是座无虚席。这是为什麼呢?卤煮火烧好吃呗。特别是汤底,用料十足醇厚,太好吃了。店里只卖卤煮,饭点时等座位,伙计也很友善。就是19:30关门有点早,好生意不怕做啊。
  16. 白记年糕(牛街北口店)
  这里卖的都是成品,传统的点心。软、糯、香、甜味道好,醮的汁是用桂花和白糖调制的,又甜又香,说着都流口水,年糕、驴打滚、碗豆黄、艾窝窝、山楂糕。。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一般论斤称的,大多9元1斤。塑料袋要收费,小的0.1元,大的0.9元。碗豆黄(9元1斤)看上去有一点透明,细细的质地、暖暖的黄色,冰冰凉凉的。口感很好。粉粉糯糯的,很软、滑。味道较甜,但是碗豆的香味很重。驴打滚(9元1斤)很好
  17. 老磁器口豆汁店(天坛店)
  豆汁的味道就是: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恨死。
  18. 李记白水羊头(白桥大街店)
  白水羊头是一款无论老少贫富、妇孺权贵都喜欢的北京回民风味,至少也有400年以上的历史了,其实就是将羊头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以椒盐,可讲究的是必须清脆利口,夏天最好用冰镇、冬天带冰凌儿。成品讲究的是色白洁净,片刀讲究的是刀法和功力,根据人们口味需要,羊脸、芯子、羊眼儿、羊脑儿,随拆随卖。要求肉片又薄又大又脆嫩、清鲜、醇香不腻,佐餐下酒均宜。
  19. 祥八福
  这里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餐厅,如今仍就是那种国营式的装修,服务员非常的亲切,特色的老北京卤煮绝对是美味。就着一碗卤煮外加两个火烧,对你的胃是妥妥的满足。
  20. 爆肚冯(前门店)
  爆肚冯当然是北京最正宗地道的爆肚,但不同的分店口味也会有小小的区别。廊坊二条的是爆肚冯老店,可以从大栅栏穿过去,就在窄窄的巷子中间。价格最高口味也公认最好的是羊肚仁,一点膻味也没有,还有秘制的调料。在二楼叫上一瓶小牛二和朋友闲侃是件惬意的事儿。多提一句,廊坊二条是旧时北京的玉器一条街,传说一条巷子里有30多个玉器店。廊坊一条和三条也有一些有故事的老建筑尚未拆改,值得一看。
  引用自 Nostalgia的攻略
  21. 丰春楼饭庄
  22. 前门大碗茶
  老前门,北京人,酷暑都会在街边喝大碗茶,湛蓝线瓷碗,清凉解暑茶一碗,两分!不论是旧时代您喝不起,还是现在您在不在乎这两分钱,大碗茶依然"2分",希望文化还在,有机会路过别错过!
  引用自 変色狼丨尐冉的攻略
  23. 合义斋小吃店
  合义斋就是汉民小吃的大本营,老北京的小吃这里都可以看到,来这里绝对是对的选择。
  24. 八条一号餐厅
  肘子卷饼没治了!!!烙饼又酥又脆,刚出锅夹上肘子那叫一个香,卤煮好大一碗料足味正!这是家吃北京菜和云南菜的馆子,布置的很有老北京风格,云南菜也很不错,特别推荐茴香拌杏仁,精品小炒,昆明煎土豆!啊,还有腊肉炒笋干也很正宗!那个小炒是鸡肉和虾按宫爆鸡丁风味炒的,很好吃!而且不贵,五个人才吃了两百多就撑得不成了…
  引用自 Amy炫的攻略
  25. 东四四条卤煮火烧
  来一碗卤煮,买两个火烧,热气腾腾的吃下去,老北京,就是这个味道。
  26. 聚宝源(牛街西里店)
  选料讲究,大到铜锅,炭火,小到新鲜的牛羊肉,一品烧饼,都是十分讲究的。味道绝对不用说,好极了!
  27. 新川面馆(新街口店)
  老字号,经常去吃。一盘凉面,一碟小菜,一勺蒜汁,半勺辣椒油,再来一碗免费的面汤,不超过10元,好吃不贵!!如果奢侈点的话再点酱肉和酸辣黄瓜条,或者去隔壁的西安饭庄买2串羊肉串,很经典的哦!
  28. 文宇奶酪店
  文宇奶酪是北京的老字号,家传手艺作坊,虽身居幽巷却名声远扬,并且不开分店。奶酪刚从冰柜里拿出来冒着凉气,盛一小勺放在嘴里,凉凉滑滑的,浓浓的奶味中混合着淡淡的糟米酒味道,红豆双皮奶厚厚的奶皮像一床被子一样盖在上面,一半撒满了颗粒饱满的红豆,吃进口中,浓浓奶香.
  引用自 泛泛的攻略
  29. 海碗居增光路总店
  没说的,全北京的炸酱面这里也是数的上的,爱吃的别错过。我和朋友们只要馋这口儿了,一定来这里。另外,干炸丸子和焦溜丸子两道热菜品质一如既往的好。凉菜必点蓑衣黄瓜的。其余酱腔骨也很不赖。大厅很吵,想安静点让服务员往里面带。门口有免费停车位,饭点儿要小等一会儿。
  30. 护国寺小吃店(护国寺总店)
  有人把这儿的小吃归结出三条:一是味儿,咸甜分明,味觉刺激明显;二是质地,要么酥脆可口,要么软滑顺口,少有皮的塌的;三是温度,有的吃起来烫嘴,像刚出锅的热炸糕、白汤杂碎,有的入口冰凉,像江米凉糕、艾窝窝,绝没有不凉不热温温吞吞的。不过,恐怕还得加上一条:色彩。那架子上的几百种小吃绝对称得上五彩斑斓,金灿灿的豌豆黄儿、玛瑙般的蜜三刀、白玉般的豆腐脑、红彤彤的炸灌肠、紫油油的栗子凉糕…口味上绝不会亏待您,各种小吃恭敬地等着您发话呢!

北京哪些地方有夜市?

  五大夜市推荐:

  1、双安夜市;

  2、中关村夜市;

  3、簋街夜市;

  4、东华门夜市;

  5、蒲黄榆夜市。

  双安夜市这里的夜市规模比较大,几乎占了半条街,并有向两侧延伸的趋势。所卖货品也是五花八门,吃穿用俱全,甚至还有小动物和花花草草,即使不买,站在旁边观赏,也是件乐事。

  中关村夜市中关村夜市集中在新中关购物中心、欧美汇,以及家乐福聚集的地带。虽然地方不是特别大,但看看街边趴活儿的车,就知道这里的客流量有多大了。这个夜市货品以女性衣服、饰品为主,不算贵,还能砍价。

  簋街夜市在这条一公里多的大街上,150多家商业店铺中餐饮服务业的就占90%,餐厅密度之大在京城恐怕难以找出第二家。几年内,簋街兴起了一条以麻辣小龙虾为特色的饮食链,而在近期,馋嘴蛙和重庆烤鱼则又一次成为了簋街饮食的主角。

  东华门夜市各色食摊连成小吃风景线,顺着飘荡油烟味的街道寻找到自然,热情,淳朴的老北京旧时风情。在月明星稀的夏夜,就着徐徐清风喝一碗玫瑰冰糖紫米粥,应运而生的感觉那叫惬意。

  蒲黄榆夜市逛蒲黄榆夜市的人也都是附近居民,年轻人居多,还有一些老年人到这里为儿孙淘些小玩具。与其他夜市相比,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全。

扩展资料

  商圈夜市

  多为既有商圈延长营业至深夜,商家多有自家或承租店面,亦会吸引摊贩会在路边开张营业。好处是有助于当地商业蓬勃发展,缺点是脏乱。在都会区由于商业兴盛、空地寻觅不易,常是商圈夜市。

  观光夜市

  若商圈夜市经过政府设计规划,并配合当地特色吸引游客,即称为观光夜市。有些观光夜市经营方式与商圈夜市无异(例:开封鼓楼夜市),只是加强整洁及美化;但亦有部分兴建集合式商场,由商家各自承租店面,可改善商圈夜市脏乱现象(例:小北夜市)。

  流动夜市

  多为在市区空地或市郊营业,平时可能作为停车场,祇在特定日期(例如每周三、五)营业;商家全为摊。

  贩形态,傍晚时到达场地,午夜过后全部撒除。此类型夜市好处是便于清扫及停车,及新鲜感较大(每次摊贩不尽相同),缺点是可能影响临近住家安宁。

  流动夜市在乡间比较常见,让商家得以在台湾各乡镇间游走。唯一的例外是都会型态生活圈的台南市,虽然仍残有部分观光夜市营业,但多已没落凋零。干静、大面积的流动夜市更受当地民众欢迎,甚至成为观光特色之一。

  参考资料:百科-夜市

北京允许摆地摊的地方

  宣武区长椿街国华商场对面有个长椿街西里一条胡同。
  晚上的时候有一些卖小吃的在那里摆地摊白天中午和下午也有摆地摊的卖什么的都有中午11:30到下午1:30晚上6:00开始一直到深夜虽然在二环里吧不过感觉城管很少在那里蹲点的,中午和傍晚的时候没见过有管的。
  摆地摊是指在街边或市场上陈列货物出售。释义摆地摊又名练摊,是指在街边或市场上陈列货物出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北京哪里有夜市?

北京哪里有夜市?

  北京小吃夜市
  【东华门夜市】
  简 介:各色食摊连成小吃风景线,顺着飘荡油烟味的街道寻找到自然,热情,淳朴的老北京旧时风情。在月明星稀的夏夜,就着徐徐清风喝一碗玫瑰冰糖紫米粥,应运而生的感觉那叫惬意;数九寒天,披星戴月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卤煮,那份发自内心的温暖叫做满足。一起来感受美食的文化,北京的包容!
  从前门到东华门可坐2路、839路、819路。
  【簋街】
  简 介:不要被名字吓到了,其实这条街的名字是源于这是一条24小时昼夜营业的食街,愈夜愈火爆。如果您也是个夜猫子,不如来这坐坐,吃吃聊聊,度过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漫漫长夜。这里的小店极其适合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店面不大,装修陈旧,却总有那么几道小菜令人回味无穷,香辣蟹,水煮鱼更是长盛不衰的名菜;夏天还可以去怡园餐厅,月上枝头,四合院林荫下,这里更像一个盛大Party,屋里屋外洋溢着服务生热情的招呼和美食的气息。夜里饿了?别委屈自己,打辆车直奔簋街,就齐活了。
  从前门去簋街,倒地铁最方便了,到东直门下,然后东内大街走进去就到了。
  【王府井小吃街】
  简 介: 夜幕降临,食客聚集。外国游客较多,当然价格也就不太便宜了。五湖四海的小吃汇集一处,令人眼花缭乱。如果您想坐着吃的更舒服一些,不妨去新东安食府。
  从前门到王府井,公车可就多了,20路、120路、59路、803路等等都可以,倒地铁也同样很方便。
  【隆福寺小吃街 】
  简 介:这里有众多美食,您可以在此悠哉悠哉的边逛边吃,全国小吃汇集在这里,正宗京味小吃当然非白魁老号莫属。这里有正宗的豆汁,焦圈,卤煮,还有各式烤串,是一家非常地道的清真餐厅。当夜幕降临,小吃街更是热闹非凡,长达百米的小吃摊,热气腾腾的场面,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您可以站在摊边要上一份灌肠或是炒鱿鱼,价格在3-5元不等。如果您想吃快餐,这里还有麦当劳和肯德基,馄饨侯等供您选择。
  从前门到隆福寺小吃街,坐2路或803路到宽街路口南下车即到。

北京小吃去哪买?要可以打包装送人的那种

  北京小吃:
    北京/br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著名的北京小吃有:
    ·面食类:
    艾窝窝、炸酱面、褡裢火烧、驴打滚、豌豆黄、烧麦 、麻豆腐、炒疙瘩等
    ·火锅类:
    豆汁、炒肝、爆肚、卤煮火烧 等
    ·油煎类:
    油条、炸糕、灌肠、焦圈 、姜汁排叉、糖耳朵等
    ·饮品类:
    酸梅汤、莲子粥 等
    去哪里吃正宗的北京小吃呢?
    ·东华门夜市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凉粉、扒糕、莲子粥、酸梅汤、红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龙虾、烤鱿鱼、炸蚂蚱、炸蝎子、炸蚕蛹,又多又全又卫生。从新东安市场到东华门大街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护国寺小吃店
    从庙会中的“碰头食”传下来的北京小吃,经过改良得精细起来,没了过去的“个儿大、经吃、一个就饱”的粗糙;墩儿饽饽、枣卷果都小巧可爱;姜汁排叉、糖耳朵可谓是百般玲珑。
    ·锦芳小吃
    从民国创始至今的小吃店,有麻团、杏仁茶、艾窝窝、奶油炸糕、炒疙瘩等等,以元宵最为有名,有山楂、青梅、挂花、豆沙、什锦、奶油、椰蓉等十几种陷儿。
    ·九门小吃
    九门是在过去前门门框胡同的几家著名老字号的倡议下,由北京小吃协会出面组织的。里面的老字号有很多,比如年糕杨,奶酪魏,小肠陈,爆肚冯,瑞宾楼褡裢火烧,李记白水羊头,月盛斋……
    ·著名的小吃一条街还有:
    王府井小吃街、什刹海小吃一条街(原前门小吃迁来)
    南来顺的北京小吃 尤其是面茶 很正点
    隆福寺的灌肠 已经相当久远了 不管是灌肠的口感还是味道都是一级棒
    北海里的仿膳 都是正宗的北京宫廷小吃。
    编辑本段北京特色小吃
    1.爆肚冯的爆肚
    2.小肠陈的卤煮火烧
    3.天兴居的炒肝
    4.锦馨的豆汁/焦圈
    5.白魁老号的白水羊头
    6.不老泉的冰糖葫芦/蒸饺
    7.都一处的烧卖
    8.全聚德的烤鸭
    9.东来顺的涮羊肉
    10.天福号的酱肉
    11 炸酱面
    12.隆福寺的灌肠
    传统北京小吃十大传奇传统小吃1
    燕京豆汁
    豆汁是北京的特殊风味小吃,本身有股子酸溜溜的味儿,对它,就如同长沙火公店的炸臭豆腐,一般外地人轻易不敢沾口,可老北京人却都喜欢喝它,特别是寒冷的冬天里,配上碟儿细咸菜丝儿或八宝酱菜,两碗下肚儿,热汗淋漓,既治感冒又开胃,别有风味。
    相传豆汁最早是辽国的民间食品,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豆汁入宫,始自清代的乾隆年间。据说慈禧在幼年时,家住北京的新街口,因家境贫寒就常以豆汁代替蔬菜,到后来更让豆汁成为了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解放前,专有以卖豆汁为生意的小摊贩,或挑担走街串巷,或在集市上摆摊,前沿儿围着块蓝布,上边有白布做的字号商标,叫卖时只吆喝:“汁儿,开锅!”不过,这种遗风已荡然无存,今天的年轻人是感受不到这种气氛了……
    土造灌肠
    在北京的小吃中,灌肠要算得上是物美价廉,绝对的大众化。这种纯北京式的真正土产多少年来在集市、庙会上随处可见,尤其是北京的夜市上,都少不了由它来唱主调。您瞧,那卖灌肠的摊子上,大铁铲敲打着大铁铛的缘子“当当”作响,引得大人、孩子围上前非要掏钱来两盘儿尝尝。说实话,吃灌肠不在乎解饿,只是领略它的风味,过过馋瘾。
    在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中,要讲风味,这外焦里嫩的灌肠味道最奇特;要讲传统,它更是千古不变,无论是谁,依旧将煎好的灌肠蘸上蒜汁;依旧是用小竹签一片片扎着吃,如果哪位用筷子那就没有一点情趣了。听老人们讲,当年,地安门外后门桥东西两面各有一家灌肠铺,在北京很有名。桥东一家较老的叫福兴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关张后便只剩下桥西的合义斋一家了。当初,这合义斋也是以经营灌肠而出名,不过,今非昔比,当年的合义斋如今早已经改头换面,成为一家经营多种风味小吃,门脸儿修得古色古香的铺子了。
    灌肠是把淀粉加红曲灌到猪肠子里面。不过,这种讲究质量的货色现已不易吃到了,通常在庙会、夜市上您所见到、吃到的,只是用淀粉加上红曲捏成个棒槌形,切成片后上铛煎,滋味当然不如真正的灌肠,但因为用油煎得特别香,而且价钱又比较便宜,吃者依然很多。甚至,有吃灌肠吃上瘾的人索性就买上几块,回家去自煎自吃,独享其乐。这也是一种吃法。
    风味奶酪
    在清人《都门杂咏》中有一首竹板词,绘声绘色地这样描述道:“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这段小诗将那凝霜冻玉般的奶酪,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出来。作为北京风味小吃的奶酪,在历史上,原本属于蒙族的食品,即使后来奶酪进了北京,也只是仅限于元、明、清三朝的宫廷小吃,直到后来才流传到民间。
    当年,在东安市场内有个“丰盛公”奶酪铺,店主姓何,满族正黄旗人。从几辈上论,这正宗的旗人一向是靠吃皇粮度日,可到了辛亥革命,像他这样的“铁杆老米树”不灵了。但何子照是个有心人,硬是靠自食其力在乡下村里办了个奶牛场,又向一位曾在清宫御膳房的大师傅讨教了制作奶酪的秘籍。于是,便在东安市场内租店开业,专售奶酪。那时候,大街上没有冷饮店,更没有冰淇淋、冰棍什么的,这样,奶酪在京城便是一枝独放。每到夏季,那些王府中的公子、小姐,清室的遗老遗少大多成了“丰盛公”的主顾。
    讲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像那切糕、油条什么的,倒是天天见,隔三差五短不了吃,而这奶酪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要讲做奶酪,是得需花费点工夫。首先是把鲜牛奶煮开,晾凉,加入白糖,经过细箩过滤,再对入适量的江米酒,搅匀后盛在碗里,分层码进木桶后,桶底加火烘烤,名曰“烤酪”,等到凝固后撤火,再晾凉、冰镇。这样,奶酪便做成了。您看,吃奶酪吃的是不是工夫钱!
    自东安市场有了“丰盛公”奶酪铺之后,北京城内便逐渐有了专制作奶酪的酪房,把奶酪批发给挑担走街串巷的小贩们。夏季的傍晚,在老北京的胡同中,常会听到卖奶酪的吆喝声:“哝哟唉,喝酪喂……”
    炒疙瘩
    入夜,当你随着人流走进那吆喝四起的小吃夜市时,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在这里,名目繁多的北京小吃目不暇接,沿着夜市有意留神察看,其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炸、烙、蒸、煮、冲、煎、烤、炒,而这里所说的炒,可不是指炒菜,小吃中不经营鲁川淮粤,要是想吃炒菜的话,那得上饭馆了,此处所说的“炒”指的是炒疙瘩。
    要说,炒疙瘩在京城中也算得上是一道名吃。相传在民国初年时,在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有家叫“广福馆”的家常饭铺,店主是个姓穆的老太太,与女儿相依为命,每日卖点面。据说,这炒疙瘩就是母女俩在无意中发明出来的。有一回和好了面没有卖完,于是穆家姑娘想了个主意,把面擀成了面剂儿,切成了一个个的小疙瘩,用开水煮熟捞出来后放在阴凉处,以防发酵。当天晚上,她们就用这煮熟的面疙瘩及切好的青菜、肉丝炒了炒作为晚饭,不料吃起来居然非常爽口,还有一股子咬劲儿,味道特别好。姑娘对母亲说:“干脆,明儿个咱们就卖这个,起名叫炒疙瘩吧。”就这样,一语定乾坤,无心插柳之事倒巧成名吃。打这儿以后,她们卖的炒疙瘩,在京城出了名,新老主顾接连不断而来。而这种吃法由于物美价廉,吃起来也确实有种特殊的味道,当时格外受欢迎。后来,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前来,加入了吃炒疙瘩的队伍。由于出了名,有些好事者便将这穆家母女开的广福馆戏称为“穆家寨”,管穆家姑娘叫“穆桂英”。您瞧,听起来多有意思。
    糖火烧
    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宝:大顺斋的糖火烧、小楼的烧鲇鱼、万通的酱豆腐。烧鲇鱼现已不多见,万通的酱豆腐也早已销声匿迹,惟独大顺斋的糖火烧虽历经战乱,但依然是原料原味,吃在嘴里酥绵松软,香甜可口,不粘不腻。1960年印度总统尼赫鲁来华访问,点着名要吃大顺斋的糖火烧,临了还买走20多斤。这么大的中国,尼赫鲁竟会对这其貌不扬的糖火烧独此偏爱,足见这道小吃已经是名扬四海了。
    相传远在明朝的崇祯年间,有个叫刘大顺的回民,从南京随粮船沿南北大运河来到了古镇通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正东的通州。刘大顺见这通州镇水陆通达,商贾云集,是个落脚谋生的好去处,便在镇上开了个小店,取名叫“大顺斋”,专制作销售糖火烧。沿至到了清乾隆年间,大顺斋糖火烧就已经远近闻名了。为保持传统特色,大顺斋的糖火烧在选料制作上是相当讲究的,多少年来,制作的师傅们坚持面要用纯净的标准粉,油要用通州的小磨香油,桂花一定要用天津产的甜桂花,再如必不可缺的红糖和芝麻酱,也是专购一地,绝不含糊。这座百年老店之所以经久不衰,正在于它的货真价实,取信于民。
    京门爆肚传统小吃2
    天一入秋,北京人就自然想起了涮羊肉,更有那雅致的、点着名要去吃爆肚儿。它虽为小吃,却能雅俗共赏,差不多人人都对它抱有好感,叫上盘肚仁儿、散丹(即百叶),再来一壶老酒,哥儿几个围桌而坐,山南海北地一通神聊,那吃得绝对是津津有味。
    爆肚儿能自立门户,在北京的小吃中独当一面,那还得提80多年前东安市场开业那会儿。当年,有个姓王的在市场中第一个摆出了爆肚儿摊,这就是沿袭至今的爆肚儿王。那时候,往往天一擦亮,全家人就齐上阵,先是从朝阳门外的“汤锅”(指屠宰牛羊的地方)里买来新鲜的牛羊肚,然后拿到井台上去一遍遍地洗,尤其到了冬天,水凉刺骨,双手被冻得红肿红肿的。最后,还得步行五六里路把洗干净了的牛羊肚儿送到东安市场去应市。就这样,爆肚儿王在京城的名气与日俱增,回头客越来越多,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这家铺子就搬出了市场。这以后,便就有了朝内小街的西德顺及爆肚儿王。至今,老店依然是春风得意,顾客盈门。
    说爆肚儿,那最后还得落实到吃爆肚儿上,而如何吃那也是比较讲究的,不光是在精选主料上,而是在刀口儿和火候上也都需要一定的手艺。你说是切片儿、切块儿还是切条儿、切丝儿,甚至在宽窄薄厚上,那常吃的主儿也是很在意的,更何况对吃爆肚儿的作料也很讲究,不光有店里事先配好了的,也有的顾客进了门,要求按自己的口味专门单独配制。据说,当年著名的京剧老生马连良先生就特别喜爱吃爆肚儿,但他喜欢的作料只是醋中调芝麻酱,其他一概免之,虽然简单,可老先生却是能独享其乐。
    风味炒肝
    清末民初时,北京的饮食业也极盛一时,既有伺候大宅门的饭庄子,又有招徕顾客的小饭铺,更何况那遍布京城的茶楼、茶馆、二荤铺和大酒缸。要说“吃在北京”,此不虚言。每当提起北京的风味小吃炒肝儿,北京人都会想到前门外鲜鱼口里的“天兴居”。说起来大概您还不知道,就在天兴居的斜对面,曾有一家历史更为悠久的铺子,这就是炒肝儿老店“会仙居”。当年,“会仙居”以它独特的风味招徕八方客,名噪京华,就连附近广和楼戏园的梨园界人士都是“会仙居”的熟客。
    提起这道小吃,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刘永奎的北京人,在鲜鱼口内租了间铺面,于是,便开了个夫妻小酒店,并起了个很有些雅趣的名字——会仙居,专营黄酒和小菜。到了庚子之后,这小店则由他们的后代刘宝贵哥儿仨经营。
    初时,刘氏兄弟经营炒肝儿时,沿用熬、炒、勾芡的烹调技术,做出的炒肝儿味道鲜美可口,物美价廉,远近闻名,它不仅受到北京老百姓的欢迎,即便是达官贵人也被这炒肝儿的香味所吸引。
    说到这炒肝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吃呢?早年间,曾有人这样描述它:“稠浓汁里煮肥肠,一声过市炒肝香”。原来,这炒肝儿并不炒,只不过是烩肥肠,以淀粉勾芡,里边配上一点下水,最后撒上一些砸好的蒜泥,这道小吃就做成了。
    刘氏兄弟在做买卖上精明过人,炒肝儿如果用大碗出售肯定赔本;价定高了又怕不上座儿,因此他们向瓷窑里定制了一种专盛炒肝儿的碗,这种碗口大底尖,像个喇叭形,看上去好像挺大,其实呢,里头的容量并不很大,这样虽然每碗只卖两个铜子,却仍然有赚头。久而久之,这小碗卖炒肝儿倒成了气候,成了吃炒肝儿的一种讲究。即使今天你在北京的小店中吃炒肝儿,依然是用不大的小碗儿。
    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尝尝炒肝儿的味道,可经她这一尝不要紧,虽博得赞赏,却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许更好。金口玉言,小民岂敢违命。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炒肝儿,缺心少肺。
    传统烧麦
    历史上,在前门外大街曾有个极普通的小酒铺。要说,连个店名都没有,只因是沾了皇帝的光而一夜出了名。这就是中外宾客游人慕名前往的“都一处”,专营北京风味小吃烧麦。提到都一处的烧麦,必然要首先提“都一处”的由来。
    在乾隆十七年腊月,转眼就到了除夕夜。过去,在北京一到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没事是绝对不出门的。所以,各个店铺也都早早地关了张。黑夜中,只有李家酒店透出暗淡的光亮,依旧开张迎客做生意。这时,打店外进来了三个人,其中主人是个文人打扮,两个仆人手持纱灯,前后照着亮。他们被伙计热情地引上楼去吃酒。主人边饮酒吃菜,边问道:“这酒店叫什么名字?”伙计说:“店太小,还没有个名字。”这人看看周围的环境,很是感慨地说:“在这年关当头的时候,还没关店门的酒店,可着京都只有你们一处了吧?就叫‘都一处’吧!”谁想,没过几日,忽然有一天,宫中派了十几个太监,给李家酒店送来了一块写着“都一处”的虎头牌匾。直到这时众人方知,除夕夜原来是乾隆雪夜微服私行,顺访李家小店。
    这段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在都一处的几代传人中,从掌柜的到伙计,从经理到服务员,已被传诵了几百年,故事或许只是传闻并带有几分演义色彩,但都一处的名气却是与日俱增,凡食客到此,一是要看看悬挂于店中的虎头匾,再就是定要品尝它的传统小吃烧麦。
    其实,烧麦是以面做皮,以肉为馅儿,顶上捏出十八个褶,就像朵麦梢上绽开的花,所以称为烧麦。在制作上,它用小笼蒸熟,造型很美,有如朵朵莲花,吃起来皮薄馅儿大,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过去,每当秋高蟹肥的季节,这里还出售蟹肉馅儿烧麦,味道鲜美。
    南北烤肉
    在北京城内,素有“南宛北季”之说,指的是历史上在南城宣内大街的“烤肉宛”和后海的“烤肉季”。这两家馆子主要经营烧烤,不同的是,南宛烤牛肉,而北季烤的是羊肉。
    在历史上,这两家烤肉店同为百年老店,并且当年都起于沿街摆摊,顾客足蹬板凳,自烤自吃,后来生意兴隆,才将这北京的风味小吃移居雅室,成为富贵人家和文人墨客的集散之处。
    在前清时代,什刹海周围有好几家王府,像恭王府、庆王府、醇亲王府等,烤肉季出了名,那些王爷们也自然便成了它的主顾。像溥仪的父亲摄政王,就点着名要吃季家的烤肉。不过,那些王爷们可不是到铺子里去吃,而是在家中坐等,季家就像是戏班赶堂会,得备料推车,亲自到王爷府上去烤。
    正如烤肉季的店主人姓季,南城的烤肉宛也是因店主姓宛而得名,大致相仿,在创业初期,宛家开始时是推着车子沿街卖烤肉,随时随地在地上支起个铁箅子,由顾客自己边烤边吃,主人一边切牛肉片,一边算账收钱。那时候,也没有钱柜,收了钱只是往大褂的口袋里一揣。后来才在宣内大街有了正式的铺面。由于选肉精、切片薄、松木火、作料全,烤肉宛的生意日渐火爆,许多有钱人家都愿到此享受一番烤肉的野趣。据说,切肉更是宛家的绝技,多少年来,只传本姓子孙,不传外人。当然喽,这只是说旧时习俗。如今,不管是南宛还是北季,早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寻常去处。
    铜嘴大茶壶
    看过电视剧《铜嘴大茶壶》的人大概都会记得,人艺老演员牛星丽在剧中扮演的主角,就是手持大茶壶卖茶汤的。
    要说,茶汤究竟属于哪朝哪代的发明,这大概谁也难说清。不过多少年来,甭管是哪朝哪代,逢年过节,这茶汤便总是在庙会上一显身手,惹得一群群大人孩子睁圆了一双惊奇的眼。您看,那卖茶汤的桌子上,放着把锃光瓦亮的大号铜壶。壶嘴、壶把、上口、底足都镶着用黄铜雕刻的花纹,壶体两侧各镶着一条金鱼在小草中游动……等到炉火烧旺的时候,只见壶中开水翻滚,热气腾腾。更有意思的是,您再看眼前这卖茶汤的大师傅,两脚分开,双臂摆平架势,一手拿碗,另一只手搬壶倒水,碗口距壶嘴儿足有一二尺远,眼见那冒着热气的开水由壶嘴儿喷射而出,不偏不倚正好“砸”在碗中,且点滴不漏,动作准确优美。其实,要冲好它,真得需要很高的技巧,首先,得一次完成,绝不能拖泥带水,滴滴答答地往碗里对,否则茶汤准是生的,那卖主可就亏了本儿了。再有,出水虽猛,但绝不能浇在手上,要不,手也烫了,碗也砸了,赔本赚吆喝,那就更不合算了。所以,卖茶汤的老师傅都练有一手绝活,别瞧全部动作总共才有几秒钟的时间,可练好这一手,恐怕得花上几年的工夫。
    “八宝茶汤”的主要原料是糜子面,佐以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等果料,因果料有八种之多,故也称“八宝茶汤”。旧北京时,也有小贩走街串巷边吆喝边卖的。一副担子,一头是放原料和瓷碗的柜子,另一头是在一个小火炉上放把黄铜高嘴儿壶,壶高足有三尺,擦得金光闪闪,清洁美观。小贩如此,店家也同样是用这样的铜壶,架在店门口,远远地就能看得见那儿立着个庞然大物。那时的人也挺聪明,这等于是不花钱在做广告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k0kaujt7@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