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绝句》和《雨晴》都描写了春天,两首诗中描写的春天有何不同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绝句》和《雨晴》都描写了春天,两首诗中描写的春天有何不同
《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6] 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5]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诗意图 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
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
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来写春景,。
二.穆旦的《春》和传统诗歌的“春”有什么不同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诗人感受到对立观念的冲突: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他们得以表现出来: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卷曲/伸入。诗人的情绪也在变化着,从暖风吹来的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的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观看着;如鸟,他歌唱和期待着。这是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三.关于四个季节的诗,4首不同季节
诗中春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九.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一.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二.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三.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四.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五.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六.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七.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八.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九.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十.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一.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二.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四.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 长歌行》)五.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八.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十.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 诗中冬一.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二.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三.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四.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五.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六.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七.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八.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九.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十.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四.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景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5]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诗意图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