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榴花韩愈鉴赏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榴花 韩愈 鉴赏
一、原文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二、译文
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石榴子儿长成。
可惜此地缺少王孙公子的车水马龙,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三、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
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
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
“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从中又可以见出诗人浓郁的情趣和缜密丰富的文思。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却又全寓于似清淡实重浓的语句之中,使得诗意陡然转深,也显示了写法的“喜山不平”的变化特色。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题于张十一旅舍的。张十一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作者作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而作此诗。《千家诗》在历代传刻中以此诗作者为朱熹,为后人之讹误。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榴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愈
二.榴花 韩愈 鉴赏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① ①绛英:深红色的落花。 这首诗过去的选本上作者标为朱熹,看来《千家诗》的编选者确实是朱熹的铁杆粉丝,连这首本为韩愈所写的诗都送给了朱熹。
这首诗见于《全唐诗》第三百四十三卷中,诗名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这是一组诗,与之相邻的两首分别写“井”和“蒲萄”(即葡萄)。当时,韩愈与张署(即张十一)同遭贬谪,这三首诗都是借物言志,抒发心中的郁闷心情。所以这首诗应为韩愈所作,且风格也不像是道学先生朱熹的口气。
榴花开于初夏,本来就有徒自开放,无人喝彩的遗憾。苏轼后来有词说:“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也是说榴花的花期不在三春之时,少人欣赏。而韩愈此时看到旅驿间寂寞的石榴,自开自落,更平添一种寂寞。相比于韩愈的《马说》中那些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激愤文字,这首诗同样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主题。当然,这是一个婉转含蓄的诗意版本。
三.唐朝韩愈花岛这首诗的意思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花岛
朝代:唐代作者:韩愈
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译文
蜜蜂和蝴蝶一群群都飞向同一方向,顺着蜂蝶飞去的方向,调动嗅觉,顿时感到扑鼻的香气隔着宽阔的江面传送过来。想知道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在哪里?隔着宽阔的江水,只是隐约可见远方似有一片红色的云彩。
注释
一、蜂蝶:蜜蜂和蝴蝶
二、去纷纷:数量多且都飞向同一方向
三、隔岸:这里指宽阔江面的对岸
四、欲知:想知道
五、处:地方。这里指花岛所在
六、水上:是花岛的地理位置
七、觅:找,寻找。
八、红云:是指出了花岛的隐约所在。因为隔着宽阔的江水,无法看清花岛的真面目,只是隐约可见远方似有一片红色的云彩,那就是花岛的具体位置。远望如红云,则近处其花之繁盛可以想见。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座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的美丽景色,却并未正面描绘,而是通过细微的观察、敏锐的嗅觉以及丰富的想象来加以表达,构思甚为奇特,极具艺术效果。
蜂蝶采花,本为自然现象,但这里用“去纷纷”极言其多,且都飞向同一方向,可见某一地方对它们的吸引力之巨大,已暗点“花岛”的存在和魅力。继观察到这一奇特现象之后,诗人顺着蜂蝶飞去的方向,调动嗅觉,顿时感到扑鼻的香气隔着宽阔的江面传送过来,香气隔岸可闻,可见花香之浓郁,而由花香之浓郁,则又不难想见繁花之茂盛。一句视觉,一句嗅觉,虽未直接展示花岛,却已足以撩动读者的向往之情,也足以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了,亟欲一睹美景的人们自然要争相打听其具体方位。那么,这花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诗人给出的答案是“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水上”是花岛的地理位置,“红云”则是指出了花岛的隐约所在。因为隔着宽阔的江水,无法看清花岛的真面目,只是隐约可见远方似有一片红色的云彩,那就是花岛的具体位置。远望如红云,则近处其花之繁盛可以想见。诗以一句轻松的指点,给读者以启发,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想象,诗的意境也就更为深厚。全诗短短二十字,且平白如话,但却包含着曲折的心理过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隽永的回味,极见艺术构思的匠心。
四.如何赏析韩愈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两句诗出自《晚春》,意思是春天即将过去,花草树木得知消息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指才华和能力。解是知道的意思。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杨花与榆荚拟人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描绘出了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景象。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没有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要抓住时间,利用好时间。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杨花的赞美之情。
五.关于花草的诗句和赏析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25 20:26 一.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二.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三. 折得一枝香在手, 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四.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五.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六.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八.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九.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十.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十一.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 十二.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十三. 阳春二三月, 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十四. 江南二月多芳草, 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十五.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十六.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十七.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十八. 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十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十.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二一.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五三. 里《小池》 二二.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二三.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二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二五. 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二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六.韩愈春雪件早梅翻译与赏析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
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
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
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
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
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
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
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
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七.韩愈的译文
《幽兰操》原文:
幽兰操 作者: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译文如下:
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采摘兰花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一个君子不被人知,这对他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常年行走四方,看到隆冬严寒时,荠麦却正开始茂盛地生长,一派生机盎然,既然荠麦能无畏寒冬,那么不利的环境对我又有什么影响呢?一个君子是能处于不利的环境而保持他的志向和德行操守的啊。
这首诗以兰起兴,寄托怀抱,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以及生不逢时的遗憾,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原意像兰花一样在不利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和操守。
扩展资料:
这篇作品是其实是参考了孔子的作品,类似于现在高考题的仿写。孔子的作品比较古代一点,意思差不多,只是写兰的篇幅不长,但思想感情是大致相同的。这与儒家一脉相承的思想有关,也与二人类似的遭遇有关。
以物抒情,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说起正直,必说青松;谈到高洁,必说梅兰。为什么兰花有幸充当承载文化命题重任的载体呢?因为兰生于幽谷,平日默默无闻,一开花时满山谷都是它的花香。这在落魄的士子看来,就别有深意。因此古人常以兰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
韩愈因谏皇帝不要亲佛,惹得领导不开心,初贬潮州,后贬阳山,小命几乎难保,但梗直之心不改,气郁于胸,发乎其外,故有《幽兰操》之叹,抒发心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幽兰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