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苏秦以连横说秦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苏秦以连横说秦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二.苏秦以连横说秦
他居然到齐国当了相国,但是纵横家虽然挑拨,虽然离间,但是纵横家是有底线的,不是像我们现在认为纵横家没有底线,所以苏秦心里依然忠于最早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燕国,他依然为燕国在谋划,站在燕国的立场上。
齐愍王不知真相啊,哪知道自己的相国心里装的是燕国,所以任命苏秦率军抵抗燕军,他不知道,而当齐国和燕国交战的时候,苏秦有意使齐国战败,齐国一下子损失了五万人。这一点放在今天不大好理解,因为苏秦在燕国并没有官职,而在齐国已经是宰相,但是他依然记着自己的故主,而且他通过各种手段、各种谋略让齐国的君臣不合、百姓离心,为后来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创造了条件,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攻打秦国,于是六国达成了一个联合的盟约,苏秦担任了纵约长,就是六国有一个合纵,他担任指挥长。
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历史上仅见的一幕,苏秦取得什么样的成功啊?一人配六国相印,就是他一个人担任了战国七雄里面六个国家的宰相,是他一个人。所以他一个人拿着六颗相印,苏秦取得了这样的成功。
秦国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吃一惊,吓坏了,被苏秦搞成功了。此后15年,秦兵不敢再向函谷关以内进攻,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苏秦一个人,用锥刺股的方法刻苦学习,以一人之力,实际上延缓了秦朝灭六国,延缓了秦朝发展的历史进程。
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一个成就,很大的一个成就。《三字经》讲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告诉我们是一种精神,我们今天当然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提倡用毁伤肢体的方法来表示勤奋,但是我想,勤奋的精神永远是宝贵的。
三.文言文:苏秦以连横说秦表达的是什么思想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
这篇文章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其中刻画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策士形象。
正如南宋鲍彪所说:“(苏)秦之自刺,可谓有志矣。而志在金玉卿相,故其所成就,适足以夸嫂妇。”
(《战国策注》)为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作者移花接木,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元代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亲属身上,以亲属的前倨而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造成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的强烈效果。此外,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四.苏秦以连横说秦启示
战国时代,群雄纷争,逐鹿中原。
智辩之士因时而起,揣人主之心理,逞一己之巧舌,或以联弱抗强之计,或以使弱事强之谋,游说于诸侯,以求自己飞黄腾达,史称这类策士为纵横家。苏秦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他先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备受冷落;后又以合纵之术游说赵王,大获成功。时而连横,时而合纵,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只为取卿相之尊而奔走,是典型的政客形象。
“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这正是纵横家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文章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