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居易暮吟赏析译文大全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白居易暮吟赏析译文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白居易暮吟赏析译文
一、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二、赏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白居易暮吟赏析译文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白居易暮吟赏析译文

一、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二、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三、原文: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四、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二.白居易的现代诗歌

白居易——《问刘十九》

白居易——《买花》

白居易——《长相思》

白居易——《观游鱼》

白居易——《后宫词》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白居易——《夜雨》

白居易——《卖炭翁》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

三.描写坟墓的诗句有哪些

一. 《李白墓》

唐代: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二. 《途经秦始皇墓》

唐代: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三. 《岳鄂王墓》

元代: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四. 《过陈琳墓》

唐代: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五. 《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六. 《汝坟》

先秦:佚名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七. 《蔡中郎坟》

唐代:温庭筠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八. 《别房太尉墓》

唐代: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九. 《秋来》

唐代: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十. 《过京索先生坟》

唐代:贾岛

京索先生三尺坟,秋风漠漠吐寒云。

从来有恨君多哭,今日何人更哭君。

四.白居易故居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占地80亩,整个布局按唐代东都的“田”字形里坊街道兴建,馆内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纪念馆、乐天园、白居易学术中心、唐文化游乐园、仿唐商业街等建筑。

白居易故居北半部为住宅区,南半部主要为园林和湖泊,整个布局力求再现原貌。白居易纪念馆是一座仿唐式建筑,馆内有诗人的塑像,并陈列他的生平事迹、文献资料及有关字画、壁画等,是凭吊诗人的主要场所。

乐天园是根据白居易的名作如《琵琶行》等的诗意而建造的园林。白居易学术中心则是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研究和活动的场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年),晚年定居洛阳履道里(今离区狮子桥、贺村、大屯一带),卒葬龙门东山琵琶峰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的墓园,也称白园,位于洛阳香山的琵琶峰上。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居易墓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洛阳市政府拨款110万元重修白园,1985年建成开放。 苍松翠柏簇拥的白冢,就卧在“琵琶”端首。

白居易晚年寓居香山,又号“香山居士”,埋葬此地,既符合诗人生前的心愿,又暗合了其传世名作《琵琶行》的意蕴,可谓独具匠心,令人赞叹。有人说,诗人生前喜欢伊阙(今洛阳龙门)风光,特意嘱咐后代将他葬在这里,好在死后也能欣赏伊阙胜景。

不过也有人说,诗人葬在琵琶峰巅是另外的意思。白居易在官场中浸淫多年,日益认识到官场的黑暗。

到了晚年,诗人仕途灰暗,所以也不希望后代再步自己的后尘。于是,诗人留下遗嘱:从今后代再不要做官。

他见琵琶峰前面陡峭,下临阔水,是块绝地,是选墓址的忌讳之处,就故意舍弃北邙那人人向往的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墓址选在这前临绝地的琵琶峰巅,以断了自家的官气。白居易的后代,不知是自觉遵守祖训,还是真让诗人断了官气,当官的还真是寥寥。

白园包括龙门桥东头整个琵琶峰,占地44亩,分为青谷、墓体、诗廊三区,系根据诗人性格、唐代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原则设计建造的纪念性园林建筑。迎门为青谷区,丛竹夹道,悬瀑飞洒,荷池送爽。

拾级而上,两旁一棵棵高大的古木,默默地立在那儿,宁静而安详,躯干扶摇直上,鳞片斑驳,虬枝凌空横飞,左右交错,绿阴遮地,情趣盎然。山间泉吟溪唱,不绝于耳,优美动听,宛如琵琶奏出的优美乐曲,令人顿生怀古之情,仿佛穿越千余年的时光隧道,又回到诗人当年谪贬之地的浔阳江头。

穿过绿荷摇曳的白池,登上山石小径,来到翠柏遮荫的山腰,游客会见到一座黄草覆顶的圆形亭子,亭中有环亭竹椅可供游人歇息。这座朴素的圆形建筑叫“听伊亭”,又名草亭,是为纪念白居易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

诗文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朗朗上口,洛阳为之一时纸贵。 草亭的含义 进白园,穿过绿荷摇曳的白池,登上山石小径,来到村柏遮荫的山腰,游客会见到一座黄草履顶的圆形亭子,亭中有环亭竹椅可供游人歇息。

坐在亭中,听着山前伊河哗哗的水声,更能感受到脚下这条山谷的幽静,感觉到时间的凝固,仿佛身旁安息的那位诗人正在柏林中漫步,吟诵着一篇篇呕心之作。 这座朴素的圆形建筑叫“听伊亭”,又名草亭,是为纪念白居易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

诗文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诗人那年16岁。诗是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规定,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诗要写得紧扣题意,起承转合分明,对仗精工,浑然天成。由于要求严,所以向少佳作。

唐朝张固《幽闲鼓吹》记动了个关于此诗的故事:白居易刚到京城长安时,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当时有名的诗人顾况。顾况看白居易还是个半大孩子,心里有点瞧不起他,看着白居易诗稿上的名字哈哈笑说: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这是拿诗人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白居可不容易呀!言外之意,这京城不好混饭吃。

顾况说罢,随手翻阅起白居易的诗稿。谁知看罢第一首,顾况的眼眼瞪大了;看了第二首,顾况十分吃惊;看第三首时,顾况不由诵出声来,当念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选赏,击案叫说: “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这是说:能写出这么妙的诗,在京城做官也不算难了!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

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接着穿行羊肠小道,七弯八拐,便是墓园的墓体区。

白居易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逝世后,遗体就安葬在这里。一座半圆形的墓冢前,立有“唐少傅白公之墓”碑,周围苍松环立,翠柏成行,山花簇拥,庄严清丽。

站在这儿,东眺嵩岳少室隐约可见,西瞰长桥卧波水平如镜,北顾邙山蜿蜒起伏,南望窟龛密如蜂巢,游目骋怀,妙趣倍增,不少游人在此流连忘返。 诗人墓冢旁,有一座因地势而建造的长廊,这里就是诗廊区,集中陈列着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写的诗词碑刻以及描绘诗意的瓷砖壁画,作品大。

五.谁有白居易给元稹写的墓碑铭全文

故武昌军节度处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稹,字微之,河南人。六代祖岩,隋兵部尚书,封平昌公;五代祖宏,隋北平太守;高祖义端,魏州刺史;曾祖延景,岐州参军;祖讳悱,南顿县丞,赠兵部员外郎;考讳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赠尚书右仆射;妣荥阳郑氏,追封陈留郡太夫人。公即仆射府君第四子,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也。

公受天地粹灵,生而岐然,孩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即日献《教本书》,数月间上封事六七,宪宗召对,言及时政,执政者疑忌,出公为河南尉。丁陈留太夫人忧,哀毁过礼,杖不能起。服除之明日,授监察御史使於蜀,按任敬仲狱得情,又劾奏东川帅违诏条过籍税,又奏平涂山甫等八十八家冤事,名动三川,三川人慕之,其后多以公姓专铥其子。朝廷病东诸侯不奉法,东御史府不治事,命公分台而董之。时有河南尉离局从军职,尹不能止;监察使死,其柩乘传入邮,邮吏不敢诘;内园司械系人逾年,台府不得知;飞龙使匿赵氏亡命奴为养子,主不敢言;浙右帅封杖决安吉令至死,子不敢诉。凡此数十事,或奏或劾或移,岁馀皆举正之。内外权宠臣无奈何,咸不快意,会河南尹有不如法事,公引故事,奏而摄之甚急,先是不快者,乘其便相噪嗾,坐公专逞作威,黜为江陵士曹掾。居四年徙通州司马,又四年移虢州长史。

长庆初,穆宗嗣位,旧闻公名,以膳部员外郎征用。既至,转祠部郎中,赐绯鱼袋知制诰。制诰王言也,近代相沿,多失於巧俗,自公下笔,俗一变至於雅,三变至於典谟,时谓得人。上嘉之,数召与语,知其有辅弼才,擢授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翰林学士承旨。寻拜工部侍郎,旋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既得位,方将行己志,答君知,无何,有佥人以飞语构同位,诏下按验无状,上知其诬,全大体,与同位两罢之,出为同州刺史。始至,急吏缓民,省事节用,岁收羡财千万,以补亡户逋租,其馀因弊制事,赡上利下者甚多。二年改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将去同,同之耆幼鳏独,泣恋如别慈父母,遮道不可通,诏使导呵挥鞭,有见血者,路辟而后得行。先是明州岁进海物,其淡蚶非礼之味,尤速坏,课其程日驰数百里。公至越,未下车,趋奏罢,自越抵京师,邮夫获息肩者万计,道路歌舞之。明年,辨沃瘠,察贫富,均劳逸,以定税籍,越人便之,无流庸,无逋赋。莹铟年,命吏课七郡人各筑陂塘,春贮雨水,夏溉旱苗,农人赖之,无凶年,无饿殍。在越八载,政成课高。上知之,就加礼部尚书,降玺书慰谕,以示旌宠,又以尚书左丞征还。旋改户部尚书鄂岳节度使,在鄂三载,其政如越。太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遇暴疾,一日薨於位,春秋五十三。上闻之轸悼,不视朝。赠尚书右仆射,加赙赠焉。前夫人京兆韦氏,懿淑有闻,无禄早世。生一女曰保子,适校书郎韦绚。今夫人河东裴氏,贤明知礼,有辅佐君子之劳,封河东郡君,生三女,曰小迎,未笄;道卫、道扶,龆龀。子曰道护,三岁。仲兄司农少卿积、侄御史台主簿某等,衔哀襄事,裴夫人、韦氏长女暨诸孤幼等号护墙た,以六年七月十二日葬於咸阳县奉贤乡洪渎原,从先宅兆也。

公著文一百卷,题为《元氏长庆集》,又集古今刑政之书三百卷,号《类集》,并行於代。公凡为文,无不臻极,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於珠玉。又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於文章刀笔哉?实有心在於安人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耳。抑天不与耶?将人不幸耶?予尝悲公始以直躬律人,勤而行之,则坎Б而不偶,谪瘴乡凡十年,发斑白而来归;次以权道济世,变而通之,又龃龉而不安,居相位仅三月,席不暖而罢去。通介进退,卒不获心。是以法理之用,止於修一职,不布於庶官;仁义之泽,止於惠一方,不周於四海。故公之心不足也,逢时与不逢时同,得位与不得位同,富贵与浮同。何者?时行而道未行,身遇而心不遇也。执友居易,独知其心,以泣濡翰,书铭於墓曰:

呜呼微之!年过知命,不谓之夭。位兼将相,不谓之少。然未康吾民,未尽吾道。在公之心,则为不了。嗟哉惜哉@广而俗隘,时矣夫!心长而运短,命矣夫!呜呼微之,已矣夫!

六.白居易暮在哪

白园,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安葬于此而得名。

白园坐落在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东山的琵琶峰上,白居易是一座依山傍水、秀色宜人的小巧园地,白园占地40亩。这里东西两山对峙。 白园包括龙门桥东头整个琵琶峰,占地44亩,分为青谷、墓体、诗廊三区,系根据诗人性格、唐代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原则设计建造的纪念性园林建筑。迎门为青谷区,丛竹夹道,悬瀑飞洒,荷池送爽,乐天堂、听伊亭、松风亭等仿唐建筑引人入胜。乐天堂内有白居易塑像。园中间为墓体区,有墓冢、24吨重的自然石卧碑、乌头门、登道、碑楼。整个墓区翠柏葱郁,奇花飘香。诗廊区在墓北山腰,陈列有当代书画家书写描绘的白诗碑刻和诗意瓷砖壁画。

伊河由南向北穿山而过,一桥飞架东西;宛若一道七色彩虹。依山势建有松风亭、白亭、翠樾亭、道时书屋、乐天堂等富有唐代风格的亭阁,古风遗韵,游人至此,雅兴顿生。从龙门桥过伊河,左侧即是白园的大门。进门直行,但见路转峰回,林木森森;山泉叮咚,池水清碧。幽雅至极。漫步石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此亭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香山寺北侧的琵琶峰上,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称为白园,这位诗人曾以居士情结与如满和尚等人结为“香山九老”唱酬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晨烟夕蔼,会昌六年,终老于河南履道里,如今,白园已成为各界来宾凭吊这一历史文化名人的最佳场所。

由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缓处,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尽嵌现代诗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在墓右侧,有巨石卧碑。刻有《醉吟先生传》,碑重24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书。 白园,山峦怀抱,柏青竹翠,临峰而立,清风送爽,可远眺龙门石窟,可旁观香山古寺。

七.白居易关于花径的诗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从九江市南行至牯岭,循牯岭大林路前进,走十分钟便到西湖,湖南岸不远处就是白居易咏诗的花径。据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载:“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此地实匡庐第一境。”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林峰上,寺周围种植许多花木果树,蔚然成林。大林寺西侧,有两株由西域僧人带来的树种、昙诜手植的娑罗木宝树,高干巨枝,亭亭如盖,“不庇凡草,不止恶禽,耸干无惭于松柏,成荫不愧于桃李。”至明清时,宝树仍在,明代袁宏道有《宝树诗》云:“铁千铜肤四十围,隔峰犹自望孙枝。涂云抹日空山里,曾见东林行道时。”

八.中国古代描写清明或悼念亡人的诗歌 3首以上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诗歌

清明夜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k0kaujt7@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