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纤维丝束用途 “特种丝”托起实业报国梦——记湖北新阳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兆清
来源:三峡日报-三峡宜昌网
986年,正是叶兆清在建筑行业风生水起之时,他却突然转向,办起了工厂。
1993年,鉴于叶兆清在发展乡镇企业上作出的突出贡献,当阳市委拟解决他的“铁饭碗”和副县级待遇,要他去从事行政管理,叶兆清婉拒。
2003年,已把高档烟用丝束研发、生产做到行业领军位置,并成功与上市企业陕西金叶实现强强联合的叶兆清,突然将全部产业清零,再次出人意料地进军完全陌生、风险极大、处于行业前沿的特种醋酸丝束研发生产。
2015年,面对房地产市场一本万利、日进斗金的诱惑,各路大佬趋之若鹜。叶兆清却淡定自若,毅然斥资3亿元,冲刺正处于国内研发空白的树脂丝束生产领域。这一年,他已75岁。
不断地舍近求远,不断地避易就难,不断地舍善处恶。这一切,源于叶兆清心中一个璀璨的信念——实业报国。
开疆拓土立潮头
“楼上楼下,电灯 *** 。”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梦。为了这个梦,上世纪70年代末,叶兆清带着7把瓦刀踏上创业路。
聪明、勤奋、好学、敏锐、拓新,短短几年时间,叶兆清就把一个小小的建筑队盘成了全市乡镇企业的领军企业。
1983年,叶兆清前往厦门大学深造。该校创始人陈嘉庚的实业救国思想和行动,深深震撼了他的灵魂。从那时起,他立志发展实业,报效祖国。
深思熟虑后的叶兆清决定渐次退出建筑行业,向实业进军。经过市场考察,烟用丝束的研发生产走进了他的视野。
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走千家万户、克千难万险,叶兆清拿下了难如登天的生产经营许可。其时,国内烟用丝束生产的核心技术受制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垄断封锁,不破解烟用丝束生产的核心技术,即便拥有生产经营许可,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高级打工仔。
叶兆清清醒地认识到,借助外力,抱团攻关,才有希望突破烟用丝束生产的核心技术。公司主动与东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姻,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烟用丝束生产、加工 *** 技术自主化。玉阳化纤迅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同行业的领军者。
进入新世纪,国内烟用丝束生产已处于饱和状态,竞争日趋激烈,利润日渐式微。同时,一种更高级的烟用丝束材料——醋酸丝束横空出世,不仅成为新一代烟用丝束的首选,而且还可作为高档衣物原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003年,叶兆清筹资2亿元,成立新阳化纤,主攻醋酸烟用丝束研发生产。两年间,厂房平地而起,技术研发攻城略地,而经营却被判了死刑——产品不可内销,只能用于出口。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叶兆清开始马不停蹄、落子如飞。东亚、东南亚、西亚、南非、乌拉圭……市场逐步打开,当年,公司实现出口1000多万美元。公司自主研发的“二醋酸纤维丝束产业化”项目,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共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16项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我国醋酸纤维领域空白。2016年3月,新阳化纤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当年,公司创汇3000多万美元,成为当阳市之一创汇大户。
只有紧盯行业前沿,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早已身经百战的叶兆清,自然深谙此道。2017年,叶兆清筹资5亿元,成立当阳市鸿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攻更为高端的莱赛尔丝束研发生产。目前,新阳特纤研发已获11项发明专利、46项实用专利,到2022年,将形成6万吨莱赛尔丝束生产能力,可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2亿元。
“龙聚新阳”化神奇
“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含量的提升,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叶兆清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长期以来,叶兆清对公司各类人才制定了详尽的培养制度,为员工提供综合的成长平台,建立实为所用的人才文化。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安全生产等理念转化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在企业内部形成了高度认同的人才观和企业文化。该公司逐渐成为同行业领域的人才高地,每一个员工都更大限度地发挥着自己的潜能。
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专家楼,圆专家人才的安居梦;员工年收入的增长幅度,不得低于利润的增长幅度;员工父母、子女皆可享受公司福利……正是这样一套科学的、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使得全体员工视厂为家、爱厂如命。
操作工李正新入职近20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没有请过一次假、迟过一次到,操作零违章、零事故。电仪员工王念东,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电仪专家,多次破解公司重大技术难题。面对各类企业的高薪聘请,王念东总是婉言谢绝:“我是新阳培养出来的,我不能离开新阳。”
情系桑梓富思源
去年11月8日,是原当阳市高级中学老师季士林的百年诞辰,师从季士林的200多名学生在叶兆清的号召下齐聚当阳,纪念恩师。
叶兆清永远记得,如果不是季先生仗义惜才,自己可能永远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
1943年,叶兆清出生在当阳城郊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姊妹7个,家大口阔,日子异常艰辛。14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当阳县之一完全中学,课本还没有焐热,却因父亲重病休学。老师季士林甚为惋惜,数次上门劝说,又亲自出面为叶兆清争取到一份奖学金,这才延续了他的读书梦。从那以后,老师的高大形象就定格在他心底。他也从心底告诉自己,决不允许这种痛,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叶兆清没有食言,在往后的数十年里,即使经济并不宽裕,他依然慷慨解囊,先后出资200多万元支持当阳市高级中学发展。
1995年,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就学的难题,当阳市成立教育基金会,叶兆清主动捐款50万元。1998年,当阳市玉阳三中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却因资金难题,迟迟难以动工,叶兆清当即出资140多万元解决。
“唯愿万家富,但忧一家贫。”多年来,奖教奖学、扶贫济困仿佛成了叶兆清的习惯。粗数下来,他支持的教育机构不下20个,资金超过600万元。他时常念叨,做好企业是本分,回报社会也是责任。(通讯员 唐林)
本文来自【三峡日报-三峡宜昌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