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铝都景点(铝城古城)

右江的源头 铝都寻古铝城寻古 文?/陈?华?生?铝城是平果市城区的美称。民国四年(1915年)8月,果化土州、归德土州等合置果德县,县治马头圩。1951年果德和平治两县合并为平果县,县治原果德县县城。可能你会觉得只有百年历史的县城,文化底蕴没什么深厚的,那我们就一起走进铝城来寻古吧。一、右江平果河段大江两岸寻古迹,先士一代留诗书。铝城地处右江河谷,河流穿城而过。右江是南方贸易黄金水道,古代是云贵与

右江的源头 铝都寻古

铝城寻古

文?/陈?华?生?

铝城是平果市城区的美称。民国四年(1915年)8月,果化土州、归德土州等合置果德县,县治马头圩。1951年果德和平治两县合并为平果县,县治原果德县县城。可能你会觉得只有百年历史的县城,文化底蕴没什么深厚的,那我们就一起走进铝城来寻古吧。

一、右江平果河段

大江两岸寻古迹,先士一代留诗书。

铝城地处右江河谷,河流穿城而过。右江是南方贸易黄金水道,古代是云贵与两广沿海的丝绸之路。

平果的市城区,古代为归德州范围。归德州唐朝称为万德州,南宋改称归德州,治所在今坡造镇渌德村归德屯。古代交通运输是以水路为主的,归德的交通枢纽口岸就在右江马头古圩河段。相传古代有“天下狼(俍)兵出归德”之说。明朝的俍人俍兵主要分布在现百色和河池古代土官统治区域。俍人是壮族旧称之一(统治者曾侮称为“狼人”、“狼兵”,说是其比猺人獞人开化,野性稍少)。其民称“俍民”,其官称“俍官”、“俍目”,其田称“俍田”,其兵丁称“俍兵”。明代朝廷经常调集俍兵到省外作战,调遣俍兵到福建沿海抗倭。现右江马头圩古码头就是河池和百 *** 域俍兵结集出发地,在此下船前往梧州再转运湖南、江西、福建等前线。

古代文人墨客在右江平果河段,留下不少诗文。现列举收集到其中的一部分。

湖南人田曙岚著的《广西旅行记》,一九三三年八月由隆安到果德,这样描绘平果河段:“沿途风景颇优,两岸悬岩陡峭,石多洞穿,呈各种异状,尤以河水有自山底喷出者为最奇。河水本浊而山底冒出之水则极澄清,名日‘伏流’”。

明朝湖南人,兵部尚书,文学家刘大夏《南宁赴田州道中有感》、《过望墟》和《舟中立春》等四首;明朝浙江人,进士钱薇《右江》诗三首;明朝福建人,诗人傅汝舟《泊观音岩》、《巴定峡》诗两首;明朝广东人,举人,知县郑学醇《阅王文成公石刻》诗一首;清朝蒙古族举人,南宁知府德坤《马头峡题壁》诗二首;清朝扶绥人,进士,知县梁兆吉《阳明洞天》诗一首;清朝南宁人,举人,知县刘德清《阳明洞口旁石壁留诗》一首;清朝思恩府人,土州判官岑煜《中流砥柱》诗一首;清朝德保人,文学家,诗人,进士,知府赵翼《归德峡读王文成平田州摩涯颂》、《归德峡》、《上果化峡》诗三首;清朝隆安人,进士,知县马延承《阳明洞忆古》诗一首;清朝思恩知府汪为霖《归德峡阻水》、《果化道中》诗三首;清朝南宁那马人,卢之美《阳明洞口旁石壁留诗》一首;清朝思恩府白山司土官族人王之恕《登阁诗》一首;清朝思恩府白山司土官族人王有谊《慈云阁晚晀》诗一首;清朝知府颜嗣徽《果化舟中屡见瀑布大小不一殊可乐也》诗一首;清朝末期官员,湖南人,姚鸰《过右江见江中堆石成丛颇惊异景作诗歌记》一首;清朝官员桂平人黄体正《舟中即事》诗一首;清朝江苏人,进士,知县韦佩金《自百色放舟隆安经历山水》诗一首。

现随意从中录一些诗句,以飨读者。钱薇《右江》诗句“闲鸥飞向横塘晚,羡尔忘机自在缘”、“路入东瓯国,犹登万里舟”。赵翼《归德峡》的句子“田州南去急流潺,峡束浑如勒马还。洞古每飞蝙蝠大,涛奔不骇鹭丝闲”。汪为霖《归德峡阻水》感叹“一夜天风卷怒涛,平明舟楫不容操”。王之恕《登阁诗》触景生情“历历风帆归别浦,飞飞野鹭下汀洲 ”。姚鸰过右江见江中堆石成丛异景描绘的诗句“初入峡渚亦平常,但见石壁如鬼立。俄而路失云倒垂,山石累累乱如积。更入一峡峡更窄,不见一山但见石。……滩水乱流风更吹,风吹滩流打石壁。石壁千丈不可到,滩声怒涌如霹雳”。

江上乘船观美景,岸谷移目别样天。古人乘船过右江平果河段,看不到岸上平地和村庄,多见江岸悬崖徒壁和天空,两岸石壁如山,一路似峡谷,妙笔生花,如“马头峡”、“归德峡”、“果化峡”和“巴定峡”。

二、芦江

驮浪十里穿城过,芦江之上芦仙湖。

芦仙湖,即那马水库,下游河段当地人称为驮(达)浪河,穿城而过汇入右江。上游河段为布见河,源头出于芦山。古代称这条河为芦江。据清道光年间白山司巡检王言纪编纂的《白山司志》记载“芦江,源出丹良堡芦山。濆涌奔腾,行乱石中,入归德。两岸相距十余丈,水驶不通舟渡,造浮桥以通往来”。清朝果化土司族人赵承通有《渡芦溪浮桥》诗曰“一派洪涛滚,茫茫望欲迷。聚舟联宝筏,隔水卧雌霓。颠播惊鲸浪,浮沉怯马蹄。已知行不得,底闻鹧鸪啼。”九平村有个叫驮(达)六屯的村庄,是在这条河比较宽的中段岸边。驮的壮语为河,六的壮语意为水车(“六”与“轳”“芦”同音)。诗中描绘的浮桥是不是在此河段,不得而知。

三、甘桑古城

屯兵城堡古圣地,探胜石刻世界秘。

那厘火车站背后山,有一叫感桑的村庄,为宋朝所建的甘桑古城遗址。据《白山司志》记载:甘桑城在丹良七塘山后,有瀑布穿城而下。相传亦岑英所筑,其修筑年月不可考。今仅存基址”。白山巡检司首任巡检王寿作诗《吊甘桑城》“四百余年迹已陈,凄凉旧郭枕江滨。荒台一夜销烽火,遗庙三更泣冷粦。乌咽声流空谷水,耕锄人是圣朝民。山南山北闲桃李,不管兴亡自放春”。王寿的后裔,白山司巡检王言纪赋词一首《调寄踏莎行·吊甘桑废城》“半壁依山,一江环翠,三城指顾连肩臂。当年据险扼雄狮,而今幽壑生阴魁。 雉堞全倾,甘桑犹记,战场耕作牛羊地。一条瀑布绕城飞,可怜尽是英雄泪。”

近年甘桑遗址上发现的众多石片石刻字符,有学者认为疑是先秦前的骆越古文字,距今至少有3000年。

四、江州古城

皇权一把园林剪,世代枭雄梦落空。

右江北岸平果铝中学旁的那厘社区江州屯,为明朝江州古城遗址。据《白山司志》记载“江州城在丹良堡江州村,滨临大江,环绕如带。明正统间,岑瑛所筑屯兵处。城中古木阴森,有岑瑛祠”。岑瑛之孙岑浚执政时期,连年追逐霸权梦,不识时务,劫取下辖州县和侵占邻州,妄想开疆拓土。明弘治十一年(1498),岑浚在江州城屯兵千余人,拦劫右江河过往商船,抗拒朝廷督查,杀害官兵。史称岑浚之乱。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朝廷调集军队和广西各地土司土兵共十万八千人,分兵六路征剿。岑浚兵败自杀,江州城被毁。归德人,清朝乾隆归德州土司黄昌写有一组诗《江州城怀古》:“丹良江畔江州村,两山环抱俨天门;一城屹立江之趾,四百年来迹尚存。”;“忆昔云扰思田路,貔貅十万此间住;扼吭当门卧老罴,狐鼠千群莫敢度。”;“雉堞而今半已摧,荒祠寂寂野棠开;大江浩浩流不息,太息英雄安在哉!”;“城中草木森寒绿,风雨犹闻战鬼哭;采薪樵子牧牛儿,掘得残枪拾遗镞。”;“遗镞残枪纷土花,一起销铸成犁钯;鼓鼙无声四野静,月明蛮女吹芦笳”。

五、白龙岩

马头昂首冲天志,白龙卧地藏此中。

市城区马头山南麓的白龙洞,洞口临右江,洞总长有千余米,洞内有宽敞的洞厅,钟乳石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整个岩洞可容纳上万人。1944年, *** 四十六军军长夏威曾带领全军抗日官兵在洞内驻扎,并在洞口石壁上刻上“白龙岩”和“有我一日中国必不亡”等字样。清朝宾州人写有《白龙岩》诗一首曰:“谁人曾见真龙去,龙去岩空境向幽。黄叶关心双鬓短,白云翘首万方秋。两江鼙鼓天边落,八桂湖山梦里收。镇日昏昏难息影,风霾无限鬼神愁。”

白龙洞前百米就是果德县 *** 驻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5月出版的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犾中日记》记载了胡志明1942年8月被关押在果德狱中的诗作《果德狱中》,诗曰:“监房也是小家庭,柴米油盐自己营。每个笼前一个灶,成天煮饭与调羹。”

六、阳明洞石刻

英雄割据今已矣,江滨洞口有题壁。

新开发的平果阳明文化园位于平果市城区港务局对面右江南岸,临江岸边崖壁有阳明洞石刻古迹。《清一统志.南宁府一》载:“明王守仁征思恩田州时,泊舟题字于此,因名”,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王守仁)在平定思田之乱后从南宁乘船沿江北上巡察各地,在洞口前的崖壁上题留石刻,且大洞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洞口上原刻有“阳明洞天”四字,相传为王阳明所刻,并题刻有《征抚思田功绩文》。洞口左侧石壁镌有“神武不杀”四字,为清康熙甲子重九,左江使者三韩王毓贤所题。其旁有“干羽流徽”四字,则为邑令盛国俊所题云。

清乾隆南宁府知府德坤于阳明洞口旁石壁留诗二首:“羽扇纶巾智若神,武侯继起有先民。兵威远震六千里,甲士生降七万兵。墨迹淋漓悬壁上,英风想像大江滨。邕南兄老思遗泽,俎豆年年奉祀新。”“峭壁临江立,中开一洞天。风微嗟缈矣,云山望依然。野草霑晨露,幽兰拂晓烟。未能振衣上,干羽吊前贤”。广西清代官员的刘德清在阳明洞口旁石壁留诗:“邕江驻节处,胜地勒贞珉。偃武横山静,修文象岭平。壮猷俎豆远,理学渊源真。遗洞芳踪在,登临谒后尘”。

古代广西大都是土司统治的,到明朝中后期朝廷对地方控制渐渐加强,逐渐推行“改土归流”,原土司州府的官职由外地人来担任。由于流官的苛政,人民生存艰难,民怨四起。田州的土目卢苏和思恩府的土目王受就带领民众起来反对朝廷派来的官员,受到朝廷压制,事情却越搞越大。这次的“思田之乱”,地方官府调用军队和全广西各个土司的土兵八万多兵力,围剿了几年都打不下。后来,朝廷调集广西、广东、湖南和江西四省军队,总兵力高达二十万。起用王阳明总督两广军务,进行征剿。王阳明到任后,认为“思田之乱”不是反朝廷就放弃了武力惩剿,转而采取招抚政策,“自缚来归者七万一千,悉放之还农”,仅从阳明洞中出来就有六千多人。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抚平了思田之乱,使思恩和田州一带先民免遭剿杀。王阳明不但没有对为首起乱的卢苏和王受杀头,反而重用,任王受为白山巡检司首任巡检员(相当于县长)。

平果阳明洞是王阳明在广西留下的三大重要遗迹之一,尤以洞外壁上4米宽3米高,单字18公分的《征抚思田功绩文》题刻文完好如新,最为珍奇稀罕。王阳明遗留的文化应该成为平果一张亮丽的文化明片。

1987年4月平果县人民 *** 将阳明洞石刻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大秀墟孔明碑和丹砂

古有宝藏大秀墟,时过境迁人未知。

据平果县志记载,三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相孔明,即诸葛亮南征至今平果,在马头镇驮秀屯立孔明碑(已毁)。

马头镇驮湾村驮秀屯,古代开采的丹砂水银很有名。浙江温州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静江府(今桂林)通判周去非编著的《岭外代答》金石门·148记载《归德州大秀墟的丹砂》:“尝闻邕州右江溪峒归德州大秀墟,有金缠砂大如箭镞,而上有金线缕文,乃真仙药。得其道者,可用以变化形质,试取以炼水银,乃见其异。盖邕州烧水银,当砂十二三斤,可烧成十斤。其良者,十斤真得十斤。惟金缠砂,八斤可得十斤,不知此砂一经火力,形质乃重?”

八、大王庙

千年古城今焕彩,平安祈福有大王。

西街东边马头山下有座叫大王庙的庙宇。古代的物资运输主要靠水运,这里就是古归德州物资集散地。史书记载,唐朝就设置有万德州。这里的码头会与万德州一样古老。通常情况下,码头岸上的村庄在建村不久便会有土地庙。这个土地庙当地人叫阿公庙,奉供土地神。自王阳明抚平思田事件后,与阳明洞相距一公里地的这个庙又兴了一个叫法,叫大王庙,增加奉供一尊叫大王之神。阿公庙和大王庙两种叫法一直沿续至今,同时供奉两尊神。至于大王庙的王字与王阳明的王字相同,是偶然还是特指王阳明,不得而知。

2011年民俗西街大王庙被平果县人民 *** 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2.28.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k0kaujt7@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