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精是什么提炼出来的(食用糖精的原料成分)

糖精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在死神身边徘徊的人
 

糖精发明于1879年,学名叫邻苯甲酰磺酰亚胺,是一种不含有热量的甜味剂。它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难溶于水。其甜度为蔗糖之300~500倍,不含卡路里,吃起来会有轻微的苦味和金属味残留在舌头上。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糖精及其盐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糖精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农村比较盛行,那时候人们在夏天前往田间耕种,在喝水的时候,会在水壶中撒一些糖精,让开水有些甜味。

大概在八十年代末期,糖精便悄悄退出民用市场,家庭中已经不再使用糖精当甜味剂了。但有些工业和食品生产中,还有糖精的影子存在。事实证明,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糖精,会引起急性中毒,对人体危害较大。

其实糖和糖精是两种物品,它们的共同点只是都有甜味。糖是从甘蔗、甜菜等天然作物中提炼出来的,而糖精则是有机化工合成产品,是食品添加剂而不是食品,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

当初糖精的发现,颇有些戏剧性。

糖精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在死神身边徘徊的人
 

俄国有个化学家名叫法利德别尔格(又译康斯坦丁.法赫伯格),受雇为一家公司研究产品。而这家公司没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只好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借用了一间。

研究所用的日期挺长的,一来二去这哥们就跟实验室其他人混熟了。后来等到公司的任务完成以后,这老哥还不舍得离开,就跟实验室里的人商量:我能再借用一下实验室吗?我保证不会炸了它!然后很轻松地就获得了准许,老哥在这里大展身手,一泡就是一天。

1879年的一天下午,他正愉快地在瓶瓶罐罐中迂回穿梭。今天他的心情格外好,一是他正在做的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合成实验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就会有结果出来;二是今天是他的生日,妻子娜塔莎已备好了晚餐,等他回去欢聚呢。

天色渐晚,暮色降临。法利德别尔格在煤气灯下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烧瓶中翻滚的溶液,早已把晚上生日晚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终于,实验有了眉目,他高兴地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实验记录簿上记下了实验结果。此时,墙上的挂钟“当当”地敲了起来,“哎哟,已经6点了。”他这才想起过了晚餐的时间,匆匆将铅笔往口袋里一插,套上外衣就往家跑。

一到家,妻子与丈夫一起忙了起来。丈夫摆上了酒杯、餐具,妻子则端来一盘盘菜肴。晚餐在欢愉的气氛中开始了。法利德别尔格叉起一块牛排,往嘴里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动,略带诧异地问:“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里放了糖?”“没有啊,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往牛排中加糖的。不过,”妻子也奇怪地说,“今天的菜肴是有点不大对头,你尝尝看,这色拉也带有甜味。”

晚餐后,法利德别尔格仍在想这个奇怪的甜牛排和甜色拉。出于科学家的习惯,他要把原因找出来。在检查完厨房用品后,他把疑虑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盘子的边缘,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后,马上抽出口袋里的那枝铅笔,也用舌头舔了一下。 “问题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法利德别尔格发疯的大声嚷了起来,“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触过的餐具都带有甜味,而这甜味都来源于我用它写过字的铅笔。可以肯定,铅笔上的甜味是在实验室里沾上的。看来,实验室里一定有一种奇怪的特别甜的物质,我要去查个究竟。” 法利德别尔格风风火火赶到实验室,点上煤气灯后,逐件逐件地仔细检查实验用过的器皿。

看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化合物,老哥干了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堪称科学界作死里程碑:他为了找出那股甜味的来源,把实验室里的东西全都舔了一遍!!

糖精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在死神身边徘徊的人
 

是的你没看错,他伸着舌头在实验室这里舔一下那里舔一下!幸亏老哥命大,没舔到啥含笑半步癫之类的玩意。一般情况下,化学家做完实验没有洗手而直接进餐,大部分都会因此身亡,更不要说将化学试剂舔一遍了。

终于,他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化学物质。这个偶然的发现给法利德别尔格开辟了一条通向新的发明的道路。从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这个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他从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炼出甲苯,经过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处理后,再用高锰酸钾氧化,最后经过结晶、脱水而得到了一种特别甜的白色结晶体。他把它叫做“糖精”,并测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法利德别尔格立即宣布了他的发明,并在美国获得了专利。1886年,这位化学家迁居德国,并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从煤焦油中提炼糖精的工厂。糖精就此开始闯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k0kaujt7@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