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儒家 道家 法家 佛家)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新言“子路”之三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新言“子路”之三,萝卜/摄影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孔子弟子。

卫君,名辄,卫国国君,卫灵公之孙,蒯聩之子。当初其父蒯聩因故出逃到晋国,辄被立为国君,后来晋国想把蒯聩遣返回卫国,卫国君辄拒绝其回国。

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让您协助他管理政事,您最先将从何处入手?

孔子说,我首先从“正名”开始,要正名分!

子路说,哪有这么麻烦啊,孔夫子您老人家做事也“太绕远”了!哪里需要什么“正名”啊?!

孔子说,子路你糊涂!为政要“正名”,这正是你们所不知道的地方啊,你不明白也就算了,却还胡说其不重要!

孔子说,名不正,就是名分不定、格局不清、原则不明,则大家不名所以、无从讨论、无法遵循,思维阻隔,言语不通。思想不统一,沟通不顺畅,大家一起做事就成不了。大家一起做不成事儿,社会的礼乐风气就形成不了。人们对礼仪礼节礼貌等事务心里没谱,社会制定的各种刑罚奖惩就会失度,一旦社会的刑罚制度失衡、偏颇,人们对待事物的是非曲直、轻重缓急没有了标准与合情合理合法的尺度的话,老百姓就会很晕,无所适从,手足无措。

孔子说,所以,君子做事要先“正名”,要出师有名,做事要有格局、有原则、有立场,然后,所做之事必是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名符其实、实至名归!君子之言行,也必是实事求是,经得起实践与时间考验的作为!君子对其言行负责,均因“名正而言顺”!

《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说,君、臣、父、子“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各自安守于自己的身份”……而卫君辄的“君臣,父子”的“位置转换”有些不堪……所以本章句里,孔子特别强调“名正言顺”这事儿,尤其在卫国需要特别重视与好好梳理。

笔者按,慢慢地我们也发现,孔子他老人家其实是务实派,做事情,都是从点滴做起,由小到大,由己及人,改善社会,重点不是什么“正名”,或“证明”给谁看,而根本上还是——从自己做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k0kaujt7@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